江苏潘氏宗亲网 > 疑难解析 >潘姓起源考辨

潘姓起源考辨

江苏潘氏宗亲网 来源:原创   作者:河南 潘卓伟   阅读:1152016/5/11 0:00:00
 

 姓氏起源缘自唐宋。先有不入士流之李林甫于修氏族志后焚各家谱,后有谬误舛出的林宝之《元和姓纂》,再有宋时依《姓纂》修《通志》之郑樵。他们或望文生意而肆意妄测、或曲解文意而偷梁换柱,以致使人不得究竟谁为其祖;于今有更甚者,网上种种怪论谬谈流传,人人竞相猎奇传播,借句老话:“欲灭其国,先毁其史;则欲毁其族,先乱其祖”。如不加以制止则贻害无穷啊!今就网上关于我潘姓源起之种种,分别加以考证,以期达到正本清源之目的。谈姓说氏,需先弄明氏姓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下面我们先来加以初步了解。
                       
  氏与姓的产生
    氏与姓均产生于上古,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标识。氏早于姓而出现,如伏羲氏、神农氏、轩辕等,是人们对推动人类步入文明旧先贤之称谓,同时这些氏的出现也使得人类社会产生分工而形成不同特质的氏族部落。
   
姓产生于轩辕氏黄帝时期,是人类人伦礼仪形成的标志。黄帝定姓别婚,使人类由同族乱婚转变为异族而婚,提高了人类生育质量同时也产生了伦理观念。使人类真正步入了文明时代,因此黄帝被尊为人文始祖。
   
黄帝所定之姓即氏族之姓,不同氏族部落有不同的姓,如伏羲族之风姓、神农氏之姜姓、轩辕氏之姬姓等,而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佶、儇、依。《说文》:姓,人所生也;人皆有所由生。即人都有其祖,姓即其得姓之祖之姓,而非宋儒望文生意之女生为姓。这从以上上古之姓也可看出来,人字旁姓之数量不亚与女字旁姓之数量。《史记 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即黄帝是少典氏的孩子,是大公(伏義氏)的孙子,号轩辕。
   
从唐至清代中期,中国为世界头号大国,多祖论影响甚小,而今天国力虽然提升,但四周强敌环肆,亡我之心不死。1999年尼克松在《不战而胜》中写到:“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己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家的教导和传统文化时,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如今一些十分肤浅的“文化人”,不断在网上作践我们的老祖宗及传统文化,把每一个姓氏都弄成多祖论,作为一个外人已经看到这一点,而我们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传承文明五千年的国家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这些人所玷污吗?一个人可以有诸多子嗣,但绝对不可能有多位亲爹啊!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
                        
  氏和姓的发展演变
    《左传 隐公十三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尧舜时期,设立各种官职,国家雏形渐渐形成,有不世之功者如禹(有夏氏)、弃(有、益(有吕氏)等便被封后命氏,同时追其得姓先祖使姓其祖姓(目的是光宗耀祖)(禹姒姓、弃姬姓、益姜姓),也是姓之继承制的产生,为西周大小宗的形成及别氏分宗之基础。
    
西周立国,为维护其统治制定了《宗法制》,其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封建制》,即传嫡不传长,传长不传贤。唯嫡长子才享有继承权(包括王位与姓)和祭祀权,为大宗;其他诸子及庶子则无此权,但诸子却得人分封建侯,分宗别氏为小宗。在诸侯国内以及卿大夫、士家以此类推,于是便产生了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官为氏、以职为氏等,而论为平民的士之庶子则以其祖、父之名、之字、之谥等为氏,或以所居为氏。于是产出了今天诸多之氏。氏者姓之别也,氏统于姓而别之,严格的说今的氏应称为:某姓某氏。秦汉以来氏姓相混,一般难以辨姓别氏了,唯有谱书加以明正啊!所以研判今天之姓氏应止于周,而非能无限上推

 

潘氏不同源头的考证

按谱所载,我潘氏因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的幼子季孙旬食采于荥阳潘水流域,以地为姓。考其时间见诸史籍的有《尚书 毕命》,按书所载,太师毕公高于康王十二年,因受命保釐东土而镇守东都洛邑,季孙公佐父,被封食采于潘地应在此时,康王在位约在公元前1006至公元前981年,那么康王十二年约为公元前994年,为我潘姓得姓最早时间。源者时远且流长,我们就以此来分析其他众说。
                     
  姜姓潘(始祖潘兢)
    始祖,得姓之祖也。姜姓潘只说始于宋开封吕子进所作《炎帝派下潘氏世系源流考》,其文如下:潘氏之先,姜姓。始祖炎帝榆罔与黄帝战阪泉之野不胜,而天下归于黄帝,其子奔北方,以祖神农有尝草之功呼草为俟汾,因号俟汾氏。俟汾氏之后名競,仕燕襄公为大夫,燕昭王时子孙居上谷潘县,遂姓潘氏。分析如下:
   
其一, 按此说,潘氏得姓为燕昭王时期,查史燕昭王在位年代为公元前335年至公元前279年,如潘氏得姓不早于公元前335年,反比季孙公出生的公元前994年晚了660年左右,则不附合称为始祖的条件。
   
其二, 查史上谷潘县得名于公元前206年的西汉时期,燕昭王时期上谷还未有潘县之名,从何而来競之子孙居此潘县?若是西汉居于此,则又晚于季孙公约780年了啊!
   
其三, 唐宋时期,虽然是中国文化大发展时期,但学者相轻,人人耻无已说,于是乎为圆其说而窜经改典,立异标新。或望字望文生意,大文豪苏轼尚有以竹打马为笃之笑传。宋人释姓疑女生为姓,据《史记 周本记》记载:弃之母为姜原,那么按宋人女生为姓之说则应为姜姓,吕子进只不过换了种说法而矣。因此,从以上分析可知潘氏之祖源于姜姓是妄谈。
                      
 芈姓潘(始祖潘崇)
    其说始见八个月成书却不知已姓所宗的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 二十六 桓》潘崇为毕公高之后;又岳《家谱》云:“潘氏,楚公族,芈姓之后。”后又为宋郑樵《通志 氏族略》所引,其文为:“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姓,潘崇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季孙食采于潘,谬也;潘岳《家风诗》自可见;晋有潘父,恐自楚往。分析如下:
    
其一 ,据《史记 楚世家》所载:“穆王立,以其太子宫予潘崇,使为太师,掌国事”。

太师、太保、太傅古称三公,是爵位之称;大小诸侯,古又以公称之。公族乃诸侯之子嗣,立宗所分之族,公族之公与三公之公是完全不用的概念。因此:,以潘崇位居三公之太师之位就说他是公族,完全是偷梁换柱。
   
其二  潘岳《家风诗》: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构。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通篇读下来,哪里可以看出是芈姓公族后?有“芈”音的就两句话“有”、“我堂构”。由此可见郑樵仍然是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手段,将披靡之“”换成芈姓之“”。
   
其三 ,潘崇生活在楚成王(在位时间公元前672--626年)、穆王时期(在位公元前625--614年),距离我始祖季孙公公元前994年晚了将近350年,不符合作为“源”的标准。

其四 ,据各地宗谱记载,崇公为我季孙公11世孙(也有14世之说),那么就更不能称之为始祖了。

在古代对人的称呼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商鞅是卫国人,在国内被称为公孙鞅,到其他诸侯国则被称为卫鞅,即来自卫国名叫鞅的人。在秦国获封商於之地,因此又被称作商鞅。而我崇公正是因为是潘国人,到了楚国才被称作潘崇的,即来自潘国名叫崇的人。另据《高淳县志》记载:楚穆王登位后,加封潘崇为太师,令其为令尹(掌丞相之职)并将太子之室赐之,潘崇推而不受,带着楚三公子壮,请于荆山之下,丹阳大泽之滨,现淳溪浦头周家后的寺墩头上,兴教办学,授徒讲学由于潘崇在此兴教,因此此地又被称为“崇教乡,由于潘崇在此讲道,故又称“潘崇道场”或“潘城道场”。《潘乾校官碑》即出自这里。所以潘崇所居之地在此,于所谓固始之“潘乡”相隔几百里之遥,搭不上边。

附《潜夫论  志氏姓》所录楚国四十公族:楚季氏、列宗氏、斗强氏、良臣氏、斗耆氏、侯氏、季融氏、仲熊氏、子季氏、阳氏、无钩氏、蒍氏、善氏、阳氏、昭氏、景氏、严氏、婴齐氏、来氏、来纤氏、即氏、申氏、钧氏、沈氏、贺氏、咸氏、吉白氏、伍氏、沈瀸氏、余推氏、公建氏、子南氏、子庚氏、子午氏、子西氏、王孙氏、田公氏、舒坚氏、鲁阳氏、黑肱氏,皆芈姓也。 

此中无潘氏,由此得出芈姓潘是不存在的。

三 姚姓潘(始祖潘正)

其说法源于《荀子  宥坐》的一段话:“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叔,孔子诛少正卯、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有人便根据“文王诛潘正”这句话演绎出一件虚拟的文王灭潘子国的历史事件。分析如下

其一,以上文中几件事,只有“周公诛管叔”“子产诛邓析”见诸史册,可以采信,其他皆不足采信。《史记  周本纪》中关于文王征伐的纪录有“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明年,西伯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伐一个犬戎尚且见诸史册,而灭一个子侯之国却无只言片语合乎情理吗?而且明清以来诸多学者对此事件加以考证,都得出查无实据的结论,明确指出这只是圣贤寓事传教的手段而已。

其二,前面我们已近说过今天的姓氏实在西周《宗法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即使有文王灭潘子国,也还不具备以国为氏的基础。再则,此时帝舜的后裔为武王陶正,佐武王伐殷有功,其子妫满获封于陈。那么舜的后裔则为:虞氏、妫姓、陈氏、胡氏、田氏等,不当有潘氏之说。

其三,舜佐帝尧而列诸侯,封为有虞氏。根据《史记五帝本纪》所载:“......於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於二女。舜饬下二女於妫汭,如妇礼......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於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此“三年成都”之都为诸侯时封地所在,而非就位之都。

《水经注》有“舜都蒲坂”(山西永济)之说。“蒲坂”连读则讹为潘;北京延庆之妫州设立于唐朝贞观八年;涿鹿上谷之潘县设立于西汉;与时间上来说于帝舜绝无吻合之处,这是典型的以今证古、以伪证伪!

    《孟子》中“舜东夷人”之说,而“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其实可以佐证其说。历山、雷泽、河滨、寿丘、负夏等皆在今濮阳、山东一带;今天大部分史学家也倾向于虞地在河南商丘一带。由此可以得出不论舜的天子之都还是诸侯之都均与潘无碍。舜都于潘也就是无稽之谈了!姚姓潘也更无据可依。

 改姓潘

其一,北魏太和十七年即493迁都洛阳之后,为割除胡人风俗,改了九十九个少数民族姓氏,破多罗氏,后改为潘氏(见《魏书 孝文帝纪》)但是到他孙子恭帝时候宇文泰把持朝政,又将已改的九十九个姓氏恢复原貌,所以北魏改性“潘”是不存在的(见《周书文帝纪》)。

其二, 清康熙年间台湾高山族改潘姓。

首先从时间上来说以上改姓潘远远晚于我季孙公,其次其为“有名无实”之潘。人各有祖,改姓潘虽然姓潘但其所敬所尊仍然是其原有之祖先,对他们来说“潘”只是一个代号而已,在“源远”和“流长”来说更不相符。

所以把改姓潘作为源来考虑更无法可依。

五 各地碟谱对姬姓潘的记载

全国各地潘氏族谱关于潘氏源头。潘氏之先出于周毕公高之第三子季孙公。武王克集大统,大封同姓,公食采于潘,封荥阳侯,号荥阳郡,子孙因以为氏,故潘姓称荥阳,自此始也。(安徽《潘氏统宗谱》)

维我祖毕公,后稷苗裔,周文哲嗣,揆文奋武,开周祚八百之鸿图,积德累仁,启荥阳绵远之世泽。其子季孙食采潘邑,肇姓受氏由来尚矣(江西瑞昌《潘氏族谱》).

太极既判,三才肇立。人物由生,而姓氏以定。我荥阳潘氏,乃周文王十六子毕公高之幼子季孙食采于潘邑,因而姓焉。(江西武宁南皋《潘氏世谱》)

若吾潘氏之始,实由文王第十六子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氏,然则潘氏之作,皆本于姬姓而无重出者,以潘之为字,古不以之为字,名不以之封谥,官无其衔,人无其号,则凡潘氏者,知其皆出于毕公之后无疑矣!(江西武宁《潘氏宗谱》)

潘氏之宗,其来远矣。自周文王毕公之子食采于潘,因氏焉。潘氏姬姓,出于周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氏。其后延蔓天下,不可胜纪。(江西婺源桃溪《潘氏族谱》)

潘姓之先,……始于周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氏。我祖出季孙,系轩辕黄帝之后也。 (江西寻乌《潘氏族谱》)

潘氏世宦族也,在在著闻而婺邑最之,其先姬姓,系周文王第十六子毕公高之三子曰季孙,食采於潘,因氏焉,封荥阳侯,故名潘氏者,皆从荥阳郡。(徽州婺源桃溪《潘氏族谱》)

余潘氏世居今汇咀,即元嘉中,诏旌纯孝里也。自武王受命,大封同姓,于是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邑于潘,因以为姓,封荥阳侯,因以为郡。余潘氏始封于荥阳之万安乡崇仁里。(浙江乌程纯孝里《潘氏世谱》)

潘氏世官族也。在在著闻,而自晋鲁间最之。其肇迹姬姓,系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子曰季孙,食采于潘,因以氏焉,封荥阳侯,故后之曰潘氏者,皆从荥阳郡,自兹始也。嗣后而袭封是郡,瓜衍椒繁,散居各邑,或鲁或冀,或皖或豫,或支迁苏浙鄂赣,或徙居甘陕太原,历代递迁,闻人素著,以致蔓延天下,难以枚举,其分迁之所,各省府县,详载注明,某代某祖,迁于某地,后有某公,继迁何处,支分派衍,以徵其信。故知潘无二姓之传信不虚也。(河南固始“淮南堂”《潘氏族谱》)

按史云,我祖毕公高,系后稷十五代孙文王昌第十五子,武王发之胞弟也。以商纣无道,武王率师伐之,毕公辅王亟入纣,纣师皆倒兵不战,以归武王,纣走入登鹿台之上,衣其珠玉,自焚于火而死,商即亡矣。诸侯尊武王为天子,王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表释以讫,遂罢兵西归,大封功臣,毕公高荥阳侯,所封之地古名中州汴梁,即今河南荥阳有水曰潘水,食采于此,因以为氏,此吾潘氏受姓之由来焉。(河南固始花县堂《潘氏宗谱》)

潘氏之宗,其来久矣,自周文王子毕公之子食采于潘,因为氏焉。(河南洛阳《潘氏宗谱》)

若吾潘氏,其源远矣,始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三子季孙公,封为荥阳侯,号荥阳郡,以食邑为姓,后世言潘姓,皆自此始也。”(河南荥阳《潘窑、廖峪合辑宗谱》)

  若我潘氏,自后稷肇封有邰,受姓为姬,十五传至文王,生毕公高,佐武王定天下,其支子季孙食采于潘,后遂以邑为姓,是为潘氏得姓之由来者矣。(淮西《潘氏族谱》)

周文王第十五子高,被封毕国,后人称他毕公高。毕公高之子季孙的封邑在潘。季孙食采于潘(即潘水,在河南荥阳),遂为姓。此地是潘姓最早的发源地。故季孙公是潘姓得姓之始祖,河南荥阳是潘姓最早的发源地。(福建永春《桃源潘氏族谱》)

大约在公元前一00至前一00年间,毕公高按周时的宗法制度封自已的幼子季孙荀于潘地——今陕西咸阳县北部,成为附属毕国的小国。季孙荀的后代就以其分封的地名(也是国名)为姓,他乃潘氏之鼻祖。毕公高是潘姓鼻祖季孙荀之父。(四川乐至《潘氏族谱》)

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毕公高封于毕地,(今陕西长安咸阳一带),第四子季孙氏食采于潘地,子孙以地为姓,是为潘姓之起源,后迁河南荥阳,发祖开基,继世相传,历居显要,而族始大焉。(江苏江阴文林《潘氏宗谱》)

粤稽我潘氏,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四子季孙受姓,而后代有传人,其见于史册者可历历指数。(湖北大冶《潘氏宗谱》)

潘氏受姓祖季孙公,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第四子也。毕公高历相文武,成康封于毕,世子袭爵,季孙公食采潘地,从而得姓,是为潘氏始祖。(广东石牌贻远堂《潘氏族谱》)

我潘氏系周文王第十五子高,被封于毕,称为毕公高。其儿子季孙公,食采于潘水,封爵于荥阳,故定姓潘氏,郡称荥阳。季孙公就是潘氏的开元始祖。(《海南潘氏族谱》)

吾姓之出自邃古者,亦有文字之表表者,尝按《韵府·群玉编》曰:潘姓氏羽音,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姓。   (韩国岐城、南平、光州、结城《潘氏大同谱》)

我潘氏世胄,寅(原文如此)于周文王毕公之子季孙之后,食采于潘,因以为氏。(四川盐亭《潘氏溯源》)

季孙讳荀,毕公高第四子,封荥阳侯,食采于潘,以邑为氏,子孙世居荥阳,作潘姓,季孙即潘氏之始祖也。(广西岑溪《潘氏族谱》)

若吾潘之得姓,由姬周之文王第十六子毕公高佐武定天下,列十臣之数,其子季孙食采于潘,遂因以为氏。(湖北松滋《潘氏宗谱》)

荥阳潘氏,派出周文王子毕公嗣季孙食采于潘,子姓以邑为氏,而潘氏之姓,寔肇于此。(贵州飞云崖《潘氏族谱》)

尝详观先谱记载,参稽列志传闻,潘实黄帝之苗裔也。周纪毕公高佐武王得天下,赐季孙公食采于潘,从而以潘为姓,以商为音,以荥阳为郡,斯我宗得姓之始。(台湾《世界潘氏宗谱》)

朔潘氏之源,乃周姬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相武有功,封其四子季孙食采于潘,以地为姓,从而得姓。潘地位于郑州与洛阳之间荥阳郡,故吾族堂名夙称“荥阳堂”。吾潘氏祖先在此筚路蓝缕,开基创业。嗣后,支繁派衍,丁众族广,遍布神州,远涉世界各地。(湖南岳阳《潘氏族谱》)

季孙毕公第三子,文王孙,武王弟也,又云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三子也 高相武王,以功封于毕,封高第三子季孙公袭荥阳侯,食采于潘,因氏焉,居安仁乡崇仁里。(浙江新安《潘氏宗谱》)

余潘之得姓,自毕公高支子,食采于潘,后遂以邑为氏,巧檀弓县潘氏为卫邑,许慎说文:潘水出河南荥阳。是潘为豫地无疑矣。 (湖北武汉东西湖《潘氏宗谱)

我潘氏肇姓,毕公高子季孙公,食采于潘,因以邑为氏,自周而秦汉面晋唐宋,越二千余载。(湖北黄梅古磉《潘氏宗谱》)

若怀宁石牌潘氏者,其先世出自有周毕公子季孙食采于潘,国以为氏。厥后支分派衍,宗祊鼎盛,勋业彪炳,代有名公巨卿,历载旧帙,不胜阐述。(安徽怀宁石牌《潘氏家谱》)

潘氏出于荥阳,本周毕公之后,食采于潘,因氏潘。其后螽斯揖揖,瓜瓞绵绵,而蔓延于天下。(山西清徐吴村《潘氏族谱》)

潘氏之先,出周文王西伯第十五子讳高,亦有圣德,佐武王而有天下,生子季孙,封荥阳侯,食采于潘,因而以为氏焉,厥裔漫衍流传,分派各郡,而人称之为荥阳世家云。(江西婺源荣公《潘氏族谱》)

    本族潘姓于何昉乎?盖周文王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氏。毕公为潘之源潘之始,由来久矣。(《项山荥阳潘氏族谱原序》)

 荥阳潘氏派出周文王毕公之嗣,季孙食采于潘,以邑为氏,而潘氏之姓实始于此。(湖南中方洞口《潘氏族谱》)

一部中华文明史可以用两个字概括:传承!谱乃家之史,记载着家族的荣耀和传承。洋洋几千年,全国各地以及世界潘氏的宗谱都记载季孙公是我们唯一的先祖!

以上这些原始资料,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潘氏始祖为周文王姬昌之孙、毕公姬高之子季孙,潘氏属姬姓的一个分支。

二、潘氏源于河南荥阳潘邑,潘邑为季孙公食采之地,潘氏实为地名演变而来。

三、潘氏受姓于周朝初年,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四、综上所述,潘氏只有一个源头,并非多源,其他所谓源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注:文中史料部分源于潘德富宗亲和潘成忠宗亲的收集,表示感谢!)

 

最新报道
推荐信息

Copyright © 2013 jspans.com  版权所有 江苏潘氏宗亲网
本站由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 粤ICP备1502905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