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日照《望奎堂潘氏家乘》始迁时间和地址的说明。
据族谱《望奎堂潘氏家乘》考证:日照潘氏一支远祖系广东支,大明定鼎之年,我始祖潘圣、始祖母王氏携弟及子孙由江苏东海县莞东镇潘家村来照邑,在大古城以西治地立村取名将帅沟。同时族谱又述:望奎堂始祖大明定鼎之年到照邑,距今已六百余年。在大明到大清初期三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家谱失传,所以在世辈的确定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至明朝正德年间,七世潘赞祖时,以上有五代失讳,后赞祖创业,使吾族兴旺发达,人丁颇胜。赞祖之子潘庠生八世,庠生之子九世无讳,即分四支,因有六公,十世至远字辈二十一世,此吾族辈份之序也。
此处所说的时间为大明定鼎之年即1368年;地址为:江苏东海县莞东镇潘家村。
而在此需要对“洪武迁徙”事件的时间进行说明一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在苏州建立根据地,自称吴王,与朱元璋抗衡。1367年张士诚兵败被俘,缢死金陵。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洪武帝为巩固政权,下令将苏州城内原来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没收家产,责令全家迁徙到外地垦荒屯田。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苏州阊门移民”事件,即“洪武赶散”。
而在我小的时候也听老人说起据传说是“为了躲避红头苍蝇的瘟疫而跑来的”。如果该消息若属实,那就是指德是苏州阊门移民事件,我祖是从苏州迁来的。“红蝇驱赶”是苏州阊门事件的另一种说法。
据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冯仁宏撰写的《新安镇源流》中称:“大明洪武登极之初,虑大族相聚为逆,使各道武员,率游骑击散,谓‘洪武赶散’,子孙相沿,传世为例。传至嘉靖,适奉旨击散,而苏之阊门周姓、常之无锡惠性,以及刘、管、段、金皆被赶散,来至朐南(原海州以南地区),芦苇荒滩,遂各插草为标,占为民地,以作避兵之计。”
县境人口始祖多从苏州迁徒而来,不少旧宗谱均有记载。因当时称民是强制的,又是武装押送,事情又发生在洪武年间,故称为“洪武赶散”。 “洪武赶散”始于明朝洪武三年即1370年,大迁徙发生是在明洪武年间(1368年)以后的事。《明实录》中记载,吴元年九月“克平江(苏州),执张士诚。十月乙巳,徙苏州富民实濠州”。但这些富人是迁往朱元璋的故乡濠州(今安徽凤阳),而不是苏北。洪武三年六月,朱元璋又迁苏松嘉湖杭五府“无田产者”四千余户于临濠。朱元璋将故乡建为中都后,又于洪武七年从江南迁去十四万户。朱元璋还从直隶(今江苏、安徽、上海)和浙江迁了二万户至京师(今南京)。这两批移民的迁出地自然也包括苏州在内。据《苏州市志》载:据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统计,时苏州府领县64700户,190万人口。初年为加强国家统治,开发落后边远地区,实行戊边屯田制,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洪武五年(1372年)迁苏州阊门一带富户百姓,至苏北沿海灶区(盐区),二十四年(1391年)迁苏州富民,充实南京。永乐元年(1403年)迁苏州等地富民,充实北京。
从史料记载上来看,我祖由“江苏东海县莞东镇潘家村”来照邑是在洪武大迁徙之前,否则也不会说老家是在“江苏东海县莞东镇潘家村”而不直接说是“苏州阊门”迁的呢?老祖们既然这样说,那肯定是有原因的。只是没有资料证明。另有一说是我祖从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至东海十八村后二次迁徙至照邑,这在时间上又不对了,如果是从山西来的就又会留下山西大槐树的传说(事实上是没有听说有传说或故事)。
另外需要对“东海”地理位置进行说明的是:明、清时期各大谱牒所言称的东海(海东),其故址与区域、范围是指现在的江苏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现在连云港市所辖的赣榆、东海、灌云、灌南4县和新浦、海州、连云3区等更广义上的大东海,轴心在连云港,而决非狭义上专指的现东海县狭小的区域范围。
据史料记载:连云港古称瀛州,秦时称朐县,属东海郡。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始称海州。唐代以后,除元代一度称海宁州外,其余各朝连云港一直延称海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废州设县,海州改称东海县。1933年设立东海行政区。同年,陇海铁路终端港建成,因面向连岛,背依云台山而取名连云港。全境解放后设立新(浦)海(州)连(连云港)特区。1949年10月建立新海连市。1950年5月,东海县与新海连市合并为新海县,12月又恢复新海连市和东海县建制。1961年10月1日新海连市因港口而正式定名为连云港市。在这期间,东海的行政中心一直在海州(连云港),直至1957年东海县城才由海州搬迁至牛山(今东海县城驻地)。
东海一词作为地名是以东海郡的形式出现的。汉在秦置三十六郡的基础上,为加强地方领导,又在不少地方增加了大量的郡置,东海郡就是在那个时候和背景下出现的。据《中国古地名考》记载:东海郡,汉置,故址在山东旧兖州府东南、至江苏邳县以东至海皆是,治郯,在山东郯城县西南三十里。其区域范围包括今天的山东的枣庄、临沂、济宁局部,江苏徐州的新沂、邳县、睢宁,宿迁的沭阳,连云港的赣榆、东海、灌云、灌南等地。另记载:南朝宋置,东魏改曰海西,隋废,故治在今江苏涟水县北。东魏置,隋废,故城在今江苏灌云县郁州。东魏曰海州,隋改置,元废。东晋侨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镇江)。隋唐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朐山(今连云港西南海州镇)。另据史料记载:古之东海郡,有二处。汉代的东海郡在今天山东省郯城一带;东魏及隋唐后的东海郡,相当于今天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地区。这说明东海作为行政区划的概念,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而不同的时期的东海,其行政中心也分别在今山东的郯城和今江苏连云港所辖区域内。史鉴于此,我们不难看出,明清时期各大谱牒所言称的东海,当为东魏及隋唐以后的所指的东海郡范围,也即连云港的故称――海州的区域范围。
东海县以县的名字出现是在南北朝时宋明帝泰始七年(471)。据《东海县志载》:东海县一带地域,在夏、商时属徐州,周代属兖州,春秋战国时期相继属郯子、鲁和楚。秦朝始设朐县,先属薛郡,后属郯郡。汉立东海郡时,朐县属东海郡,三国时魏改东海郡为东海国。南北朝时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在今云台山一带始建东海县、属东海郡,因当时县境东边临海而得名。这是东海作为县治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历史典籍中。此后,自晋到隋、唐、宋几个朝代,屡有罢郡为州或改州为郡之变化,但这一带所建东海,朐山两县一直比较稳定。元代海州升为海宁府,后降为海宁州,元至正二十年(1360),东海县并入朐山县,明初,朐山县并入海州,属淮安府,辖赣榆县。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又将沭阳县划入。民国元年(1912)海州废撤,分为东海、灌云,初属江苏省徐海道,后属江苏省第八行政区。从东海郡到海州,再到东海县的史料记载看,明洪武至永乐年间迁入莒地的东海人,把自己的祖籍称做东海或海东(海州、东海的简称),就是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连云港这块土地上,海州与东海交替并存,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地方,两种叫法,正像我们把十字路称作莒地县城,把莒地县城叫作十字路一样。
所以说,从时间上推算:我祖应该是在“洪武移民”之前就居住在“东海”了,从“东海”迁照邑的说法值得信任。
二、关于是“莞东”还是“莞渎”的进一步考证。
现在再说一说到底是“莞东”还是“莞渎”呢?
谱书记载,望奎堂在大明到大清初期三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家谱失传,所以在世辈的确定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至明朝正德年间,七世潘赞祖时,以上有五代失讳,后赞祖创业,使吾族兴旺发达,人丁颇胜。
这就是说,所谓的由“江苏东海县莞东镇潘家村”迁照邑只是“口传”的,不是文字记载,既然是“口传”就有可能存在“口误”,而但从“莞东”“莞渎”这两个地名的读音上来看,还是十分相近的,即使现在读起来还是容易出错的,就存在被“误传”的可能。而我现在也通过多种渠道多方打听,在现在的连云港地区叫“莞东”的村镇只有一个,确是也在现在的东海县,但是没有姓潘的族人居住。而“莞渎”在那个年间是一个很大的集镇,并且非常有名气。
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载:“莞渎镇,地属海州境,在新安镇东二十里。”此前,无论从历史地位、还是人口经济等方面考察,它是一个比新安镇更为有名的建制镇。古老的新安镇横跨盐河两岸,是苏北一座名闻遐迩的水城。东行十几里,有一处乡村集市,乡人称之为莞渎街。传说中的“夙沙氏煮盐”,据说就是发生在这附近沿海一带。先秦时期,这里河海相连,林茂草深,几无人烟,是鹭栖雁落之地,狐鸣兔藏之所。直到汉代,海西侯国建立时,这片沃野才渐渐的为世人所知。据《史记 货殖列传》载: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有海盐之饶。看来,汉武帝当初对李广利这位小舅子并不薄,不仅让他开疆拓土,建功立业;还让他掌控朝阳产业,坐收鱼盐之利。唐垂拱年间,连通淮、海、沂、密四州的官河的开凿,更是与这一带的丰富鱼盐资源分不开的。诗人刘长卿题《涟水樊氏水亭》:“煮盐沧海曲,种稻长淮边。四时常晏如,百口无饥年”。由此可见,莞渎这一带的煮盐业在唐朝已经初具规模。宋、金、元时期,为了对当地的盐业盐控制,这里发生多起战争。到了元代,海州派员来莞渎,改金治莞渎巡检司为盐史司,莞渎盐场已经发展成为全国二十九所盐场之一。盐课,是封建朝廷的最重要、最稳定的财政来源之一。明人有“两淮盐课足当天下之半”之说。为此,明洪武元年(1368年),淮安府专门在此设莞渎盐课司,派出官吏,负责监收盐税。《明太祖实录》对莞渎盐场是这样描述的:“东薄海,西抵大湖,南带遏蛮河,北拒卢石山。”据史料载:明初时,莞渎镇还是一个三、四千常驻户,两万人口的古代大集市,镇势南北长十余华里。作为海州四大盐场之一的莞渎,我们可以想象它当年的荣耀和显赫历史地位。据《江苏盐业史》载:莞渎场的建制一直沿袭至清朝。正是源于盐业的兴起,莞渎受到历朝历代政府的十分重视,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众多盐商前来经营,这个海曲之地可以说是盛极一时,并被永远的载入史册。
为啥要对“莞渎”这个地点进行这么具体的研究呢,而是族谱上记载“日照潘氏一支远祖系广东支”,看到这里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一是广东、东海、照邑三个地点都靠海,其中必然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二是若是从广东逃难至东海,这三千多公里的路途当中难道就没有一处适合定居的之所吗?非得要跑到一个“两淮盐,天下咸。”的天下著名的盐场来居住吗?这里面是否什么必然的联系呢?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莞渎”的历史区域变化,如今只知道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花园乡有个“莞渎村”。
灌南是连云港市的南大门,濒临黄海,四市交界,东与盐城的响水相连,南与淮安的涟水接壤,西与宿迁的沭阳毗邻,县域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63平方公里,耕地89万亩,辖18个乡镇,245个村(居),72.7万人。
灌南县区域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据《嘉庆重修一统志》载,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曾在海州之南百二十里,置海西侯国,为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封邑。征和三年(前90),李降匈奴废侯,遂改置海西县,属东海郡,后汉属广陵郡。
明洪武元年(1368),淮安府设莞渎场,监收盐税,今莞渎即盐课司驻地。洪武三年(1370),立张店镇,领州南7镇,惠泽巡检司驻于此。崇祯九年(1636)将张店镇之南的悦来集,正式命名为新安镇。乾隆五十八年(1793),巡检司迁新安镇,隶属海州直隶州。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民国元年)4月11日 江苏都督依据列表在案的本年第十三号府令,析东海县为东海、灌云两县,在东海县南部置灌云县,今灌南县新安镇以北地区均属其辖地。将东海县境50镇中划出11镇为灌云县,以东盐河为界,旧治仍称东海县。东海县划出的11镇为板浦、大伊、湖坊、东路、西路、莞北、莞渎、莞南、新安、张店、铁牛等镇。1941年冬,中国共产党在此设立灌东办事处。灌南县组建后,属江苏省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淮阴专署和准阴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隶淮阴市。1996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属连云港市。
2013年以来,我从族谱上得知,我祖说是从东海“莞东”至照邑,为此我查找了很多资料,没有找到莞东,只有在灌南县境内有个“莞渎村”,且在民国以前隶属于东海县。我想,综合上述,族谱上所说的“莞东”当为“莞渎”。
2018年元旦,莒县潘家屯潘维星(我本族姑姑)前往“莞渎”寻根,却在灌云县图河镇寻找到一脉潘氏族人,但遗憾的是该支系是属于阊门移民。
最后结论:关于日照望奎堂始迁祖原迁地考证,应该为:东海县莞渎镇,即现在的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花园乡莞渎村一带。
初稿于公元2016年3月10日农历丙申年【猴年】二月二
完稿于公元2018年2月21日农历戊戌年【狗年】正月初六
Copyright © 2013 jspans.com 版权所有 江苏潘氏宗亲网
本站由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 粤ICP备1502905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