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荥阳寻根,此心巳久。平时忙于公务,无暇顾及。自退居二线之后,乃下决心,一定要去完成这一夙愿。2005年年初,我即做了计划,决定等过了五一长假之后立即成行。我的计划是先去北京,之所以要去北京,是因为要去北京图书馆查询资料。我们武冈三岚潘氏第九世祖应斗公,是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的进士,曾任广东万州知州,官至吏部侍郎、太常寺卿。明亡后,清朝顺治帝曾三徵而不应聘,均以明臣不二为辞,高风亮节,为州人称道。乡居期间,于康熙二年应武冈知州吴从谦之请,总纂《武冈州志》并作序。可是,康熙版的《武冈州志》在武冈巳找不到。为了找到他写的这篇序言,只能去北京图书馆寻找了。因为历代地方志修成之后要报送朝庭的,我想《武冈州志》也不会例外。去之前,恰好曾主编《中国潘氏通史》、浙江丽水的潘国相老先生给我来了一个电话。当他得知我要去北京?立即建议我去一趟西安,去拜谒黄帝陵,并拍些照片。他说:在他的《中国潘氏通史》第一版中没有黄帝陵的照片。作为潘氏,也是炎黄子孙,没有黄帝陵的资料和照片,这是一大遗憾。为此,他计划在二00六年出第二版时要增加进去,并要我帮忙完成,我欣然答应了他的要求。我于五月十六日出发,第二天中午即到达了北京。在北京图书馆,我查找到了康熙版的《武冈州志》并复印了相关资料,然后于五月十九日返程到达郑州。五月二十日,我去了荥阳,在荥阳市公安局潘建民先生的陪同下,到潘窑村金鼎山祭拜了华夏潘氏始祖季孙公墓。五月二十一日,我到了中牟县,在城关大潘庄支书潘书林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潘岳故里、祭拜了潘岳公墓。五月二十二日到达了西安,五月二十三日拜谒了黄帝陵。五月二十四日到达了洛阳,寻找到潘岳公任河阳令时的遗址,五月二十五日晚上到达了开封,访寻到潘美大元帅府遗址和潘家湖,并参观了宋朝龙庭和开封府。此行拍了一些照片,也收集到了相关的一些资料,现整理出来,供宗亲们参考。
一、拜谒华夏始祖黄帝陵
桥山夜月聚神韵,
沮水寒光透体凉。
南谷黄花开晚节,
北岩净石耐凝霜。
龙湾晓雾迷长岸,
凤岭春烟接暖岗。
汉武仙台遗人宇,
黄陵古柏茂苍穹。
这首佚名诗,是对黄帝陵八景的概括。二00五年五月二十三日早上六点半钟,我从西安乘快巴出发,在高速公路上跑了三个多小时之后,到了黄陵县。下车后又赶去黄帝陵,到达时正好是上午十点。我先到轩辕庙上香,然后步行上山,去拜谒了黄帝陵,下山后再到新修的轩辕殿参观,离开时已经是下午二点了,现将黄陵的资料作一简单介绍。
1、黄 帝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因生长于姬水,又姓姬。曾居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县轩辕丘),所以取名轩辕。祖籍有熊氏,乃号有熊。因崇尚土德,而土呈黄色,故称黄帝。黄帝生于山东寿丘,逝于河南荆山,葬于陕西桥山。黄帝以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开创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黄帝制兵器,造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相传黄帝族原先居住在我国西北方,过着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当时,强大的九黎族驱逐炎帝族,直到涿鹿。后来,炎帝族联合黄帝族与九黎族在涿鹿大战。九黎族的首领蚩尤请风伯雨师作大风雨,黄帝请天女魃(音跋,旱神)下来相助。结果蚩尤斗败被杀。以后,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在今河北怀来县)发生三次大冲突。黄帝统率以熊、罴、貔(音皮)、貅(音修)、W(音初)、虎为图腾的各族打败炎帝族。之后,黄帝族进入我国中部地区,逐渐定居下来,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黄帝有四妻、25子,其中14人共得12姓,子孙繁衍。历史上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帝系,相传都是黄帝的后裔。潘氏始祖季孙公是文王的孙子,所以黄帝也是华夏潘氏的祖先。
2、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地处桥山,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四季青翠,环境幽雅。山下有条通山陵前阙门的神道,也叫登道。全长435米,宽5米,共277个台阶.参观者到达桥山山上,首先看见路旁立有一块石碑,上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登道两旁,全为古柏覆盖.进入阙门,即到陵前,上面一座四角微翘的古典式祭亭,红柱绿檐,雕梁画栋,亭中一高大石碑,上书郭沫若受毛泽东委托而亲笔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笔力雄劲,字迹洒脱。祭亭后的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碑后即黄帝陵冢,位于山顶正中,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在陵前数十米处还有一高台。相传汉武帝征朔方还,在这里祭祀黄帝,并筑台祈仙,故称“汉武仙台”。
黄帝陵称为中国第一陵,桥山黄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笔者注:在全国有多座黄帝陵,朱元璋派人全国实地察看,最后确定桥山陵为真正的黄帝陵。)从明朝开始,由皇帝派遣官员前来祭祀(明朝以前都是地方官致祭)。1961年国务院定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为“中国第一陵”,如今是朝圣旅游的胜地。千百年来,每逢清明,来此拜谒祭陵的人络绎不绝。
3、轩辕黄帝庙
桥山东麓的轩辕黄帝庙,建于北宋年间,轩辕庙里面有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轩辕黄帝庙呈四方形,庙门朝南,气势雄伟,门额上大书“轩辕庙”三字。庙院内有大殿,门额上悬挂着写有“人文初祖”四字的大匾(为程潜时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时手书)。大殿中间安放着巨大的黄帝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庙内有《诚心亭》,亭上有一对联:“诚朝圣地人文祖,心寄神州儿女情”。来祭拜者要在此正衣冠,不得喧哗。庙院内的“黄帝手植柏”,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巨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有谚语称它“七楼八扎半,圪里圪塔不上算”,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 多年的历史了。另在旁边有一株高大柏树相传是汉武帝的“挂甲柏”,又名“将军柏”。庙内有一《碑亭》,内有碑石约50座,内容主要是历代帝王的御制祭文和当代伟人的题词以及历代修葺陵庙的记载。
4、黄帝陵公祭礼仪已升为国家级
从2004年起,公祭黄帝陵采用天子等级的青铜祭器。每件祭器均铸“黄陵祭器”四字,并予以编号。祭祀大院还列置天子等级的旗帜。新祭祀大典将增加祭祀乐舞,这是以往祭祀中没有的。据了解,祭祀乐舞名为《轩辕黄帝颂》,共分“风调雨顺、百兽率舞、中华鼓魂、乘龙飞天”四个篇章。
从2005年起,黄帝陵公祭礼仪正式升格为国家级,每5年设大祭。去年年初,规模宏大的黄帝陵祭祀大殿已建成投入使用,祭典程序明确为12大项,时间约35分钟。按专家建议,在整个典礼中,参祭人着正装,主持人着汉代祭服。
二、拜谒华夏潘氏始祖季孙公之墓
二OO五年五月二十日早晨七点半,我从郑州汽车西站出发,乘车去荥阳,半个小时后就到达了荥阳。荥阳的宗亲、就职于荥阳市公安局的潘建民先生热情接待了我。在他的办公室我和他进行了座谈,座谈后他将一部荥阳《世界潘氏家谱》送给了我,还特意请假一天,亲自驾车陪我去潘氏发源地--荥阳高阳镇潘窑村寻根。途中经过了三国时期的古战场汜水关、虎牢关等处,并在虎牢关稍作仃留拍了照片。上午十点,我们到达了潘窑村。进村后我们先上村南金鼎山,去拜谒华夏潘氏始祖季孙公之墓。季孙公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季子。据史载:毕公,姓姬名高,周文王十五子,是周武王的胞弟。因与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shi音誓)共同辅佐武王伐纣有功,同列为周初四圣人。武王灭商后,派毕公高去朝歌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平反冤狱,表彰因直谏纣王而受害的臣子,因而受到国人称颂。后封於毕地,国人称其毕公高。高生四子:长子万,留於毕地,成为毕姓始祖;次子炳封於魏,是魏姓的始祖;三子W封於冯,成为冯姓的始祖;四子荀,号季孙,食采於潘,为潘姓的始祖。成王二年(公元前1042年),季孙公食采邑於潘(今河南省荥阳市,因其地有潘水而得名),附庸於毕国。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引起菅叔、蔡叔、霍叔等的不满。原纣王之子武庚见有机可乘,便与菅叔蔡叔等发动叛乱企图复商,周公等平定了叛乱,杀了武庚和菅叔,流放了蔡叔,降霍叔为庶人。季孙公在此次平叛中保厘东郊、寸土未失,立了大功。成王四年(公元前1040年),周公决定改建和重新调整诸候国,改潘邑为潘国,季孙公因功被封为荥阳侯,在其国就爵称候,并建成宗庙於荥阳,以商为音,以荥阳为郡,子孙世袭。季孙公配有两妻,生有四子。姜氏生子二,居仁、居杰;僖氏生子二,子恒、佶。季孙公殁后葬于金鼎山罗汉现脐形。战国时期,潘国被楚国吞并,季孙子孙遂以国为姓,这是潘氏受姓之始,并以季孙为始祖,世代居住在荥阳安仁乡崇仁里,因历史上的战乱和各种原因,从这里迁出的后裔遍布中华和世界各地。从季孙公至今巳有三千零四十五年了。季孙公之墓占地有一亩多。2003年8月,在建民先生的主持下重新维修过,墓前可仃车十辆以上.建民介绍,维修后不久的2003年10月26日上午,马来西亚雪州潘氏族亲会主席潘金铁一行二十人,来到荥阳市潘窑村寻根谒祖,祭拜了潘氏始祖季孙公。新刊的墓碑高大雄伟,在建民的陪同下,我向我们华夏的潘氏始祖行了三跪九叩首之礼。建民还介绍说:现在仅完成了第一期工程,第二期工程打算砌好石围和祭台以及硬化道路等。目前由于资金有限,正在筹措当中。祭拜后,在建民引领下,还参观了潘窑古村遗址和现在的潘窑村。中午返回到荥阳,建民夫妻设宴相待。饭后,建民驾车送我到车站,下午我返回到郑州。
三、拜谒五十世祖潘岳公墓
二00五年五月二十一日早上七点,我从郑州汽车东站出发,去中牟县拜谒晋代的大文学家、官居黄门侍郎的五十世祖潘岳公墓。不到一个小时,就到达了中牟县城。受到中牟县城关大潘庄支部书记潘书林先生的热情接待。潘书林先生是河南省十佳农民企业家,他亲自驾车陪我去潘岳故里。据《晋书》列传第二十五载:“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也。祖瑾,安平太守。父芘,琅邪内史。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谓终贾之俦也”。潘岳生於魏主曹芳正始八年(公元247年),被害於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时年五十四岁。从父潘勖(潘尼之祖父)在汉献帝时为右丞,《册魏公九锡文》即出自其手笔。潘岳少时即受文学熏陶,总角辩惠,辞藻清艳,里称奇童。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后,潘岳被司空荀勖召授司空掾。后因作《藉田赋》,招致忌恨,滞官不迁达十年之久。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278年),贾充召潘岳为太尉掾。后出为河阳令,四年后迁怀县令。后调补尚书度支郎,迁廷尉评,不久被免职。晋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0年),杨骏辅政,召潘岳为太傅府主簿。杨骏被诛后,他被免职,不久又选为长安令。晋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前后,回到洛阳。历任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在这一段时间,他经常参与“金谷文人二十四友”之游,是其中的首要人物。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赵王伦擅政,中书令孙秀诬潘岳、石崇、欧阳建等阴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冏乱,被杀,夷三族。《隋书•经籍志》录有《晋黄门郎潘岳集》10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潘黄门集》并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潘岳的家庭属于中级门阀,自汉末到西晋,都以文学名世。潘岳很以自己的家庭为自豪,他曾写过一篇《家风诗》,颂扬自家的家风。当时在玄学盛行、崇尚放达的风气中,仍注重谨守儒学,保持较为严正的家风。另据史载:潘岳及其父亲的坟墓均在巩县西南35里的罗水流经处。分别在郑洛公路两侧,北为潘芘墓,高35米,周长XO米;南为潘岳墓,高6米,周长32米。据《巩县志》载,墓前原有石碑,后来已散失,仅存二荒家。又据郦道元《水经注》:罗水又西北迳袁公坞北,又西北迳潘岳父子墓,(墓)前有碑。岳父芘,琅琊太守,碑石破落,文字缺败。岳碑题云:给事黄门侍郎潘君之碑。碑云:“君遇孙秀之难,W阀门受祸,故门生感覆酸以增恸,乃树碑以纪事,太常潘尼之辞也”。又据萧统在《文选•西征赋》和《文选•在怀县作》(李善注)说:“潘岳及其父亲的坟墓均在巩县西南35里的罗水流经处”。潘岳在他的诗文中曾写过这个地方是他的旧乡。由此可见,不仅潘岳父子墓可能在这个地方,而且他们一家也曾居住在巩县。潘岳少年貌美,风流倜傥,才貌俱佳,被乡里称为神童。他常常一个人挟弹乘车出洛阳道游玩,路上的妇女爱他的容止,都手挽手围着他,往他车子上扔果子,使他满载而归,一时传为美谈。潘岳为人热衷于官场,但少年名高,未免有点傲气,因此招致了不少人的忌恨,所以一生官运不济,终不免为此而得祸。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赵王伦的亲信孙秀被任命为中书令,而孙秀原是琅琊的一个小吏。据史载:“初,芘为琅邪内史,孙秀为小史给岳,而狡黠自喜。岳恶其为人,数挞辱之,秀常衔忿。及赵王伦辅政,秀为中书令。岳于省内谓秀曰:‘孙令犹忆畴昔周旋不?’答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潘岳在琅琊时,孙秀曾服侍过他。但他讨厌孙秀的为人,曾多次挞辱他。此时双方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潘岳只希望不被杀头就是万幸了。于是他找到孙秀,问他是否还记着他们在琅琊的往事,孙秀引用了《诗经》里的一句话回答了他。潘岳听了自知难免一死,不久,孙秀诬告潘岳、石崇及欧阳建等阴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同作乱,石崇、潘岳因此被杀,并夷三族。潘岳以前曾参加过石崇的宴会,大家都写了诗,他也写了一首,诗的最后一句是:“投分奇石友,白首同所归”。此时与石崇同时被害,想不到这句诗竟成了谶语。潘岳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他善缀词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他的创作基调独特,悲而不壮,哀而不怒。从艺术形式上看,他的语言华美而明畅,用典浅近,感情真切,动人肺腑。 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求形式美的倾向。所以在当时与陆机受到同样的推崇,梁代钟峰的《诗品》,将他的诗列为上品,并有“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的赞语。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安仁轻敏,故释发而韵流。潘岳敏给,辞自和畅”。但在政治生涯中,他却追随贾氏集团,并在政治斗争中遭受灭门之灾。所以元好问在《论诗》中写到:“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于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认为他的作品与行为是矛盾的。(笔者注:值得提出的是,潘岳生活的年代,正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最尖锐的时期,当时文人如果想求得仕途上的发展和文学上的稳藉。几乎都不能不卷入这场斗争的旋涡中去,潘岳也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潘岳的死,只能证实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
1996年,在潘书林先生的策划和主持下,中牟《潘岳(安)故里》整修一新,内有潘岳(安)墓 、潘岳(安)碑、潘岳(安)亭等文物,古迹保护得完好无损。并建起了潘安故里游乐园,总投资600多万元, 占地一百多亩,园内游乐项目达30多个。当年十月一日正式向游人开放。据书林先生介绍:游乐园开业后的第二天,潘岳墓前通道边上的四棵古棠梨树,本来十月是不开花的,却突然全部开出满树的白花,真乃是树木亦有情,令人称奇赞叹不巳,吸引了不少游人观看。在潘书林的陪同下,我在潘岳墓地进行了祭拜。从潘岳故里出来,他陪我参观了大潘庄潘氏的民居,全部为别墅式(据潘书林先生介绍,这里是全国农村民居的示范试点村)。我还参观了他个人所办的企业之一奶牛厂。下午,他驾车送我到车站,我返回到郑州。
四、去洛阳访寻河阳故地
五月二十四日,我从西安来到洛阳。之所以来洛阳,为的是寻找潘岳公任河阳县令时的故地。为的是解开河阳究竟在那里之谜。在中牟时,据潘书林介绍,河阳在洛阳。所以我从西安返程时即去了洛阳。我到洛阳后,几经周折,终于打听明白,原来洛阳市吉利区就是当年的河阳县。洛阳市吉利区位于古都洛阳北30公里处的黄河北岸,毗邻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1982年因建设全国单系列最大炼油装置--洛阳炼油厂(今洛阳石化总厂)而设立。吉利区辖区总人口6.5万人,面积80多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近8平方公里。 潘岳在河阳县当县令时,政绩斐然。据当地的老百姓说:潘岳是古代河阳县最好的一任县令。《晋书》上对潘岳有“频宰二邑,勤于政绩”的考语。潘岳在河阳县留下最有诗情画意的传说就是“河阳一县花”。相传潘岳到了河阳,看见这里南临黄河,北靠邙山,中间是一片平川沃野,地方不错,就是老百姓太穷,怎么办?他想起了古人的治世格言:“五谷宜其地,六畜宜其家,瓜瓠荤菜,百果俱备,此乃县之福矣”。根据其地的特点,他号召百姓广种桃李,绿化荒山。潘岳在治理山水时,还引领百姓在道路两旁、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等地方,也栽上桃李和花卉。每逢春天到来,河阳县境内绿满山川花满园。每到秋天,硕果累累。潘岳也被百姓们戏称为“花县令”。河阳县就此有了“河阳满县桃”和“河阳一县花”的美名。潘岳诗中也有:“绵绣丽种花琴署,河阳春暖满桃红”之句。后来,河阳百姓为不忘潘岳恩德,便把潘岳花园旁的一个小村改名为“花园头”,把花园里那口浇花井改称“潘安井”。
五、进开封寻觅潘美大元帅府遗址和潘家湖
五月二十五日晚,我到达开封。第二天清晨我来到开封府,参拜了宋太宗、宋真宗神像,因为太宗、真宗在藩时都曾任过开封府尹,所以他们的神像供奉在开封府内。然后在市民的指引下,来到北宋皇城御街,据市民介绍,当年潘美的大元帅府就在御街内。我进入龙庭来到潘家湖,潘家湖位于龙庭左边,只见湖水水清明亮,湖中的楼阁整修一新,游人和垂钓者很多。过去常听人言:潘湖之水是不清的,与对面杨湖之水相通却不相混。今日一见,不是那么一回事。我忙向一垂钓的老先生打听这是怎么一回事,据老先生介绍:“过去潘湖左边岸上的地势高,下雨后,污水首当其冲地排入潘湖,且旁边还有几座排污的工厂,水如何能清?人们传说两湖之水不相混,是自然的原因和人的主观因素。前两年,开封市政府下决心将潘湖旁边的几家工厂迁移出去了,并将潘湖之水排干,将湖底污泥彻底清除,沿湖修建栏杆和铺设了行人道,湖中的楼阁也维护得很好。所以如今的潘湖之水是水清明亮,与杨湖之水也连成一色了,现在潘家湖不就成了亮丽的美景了吗?”老先生真是说得太好了!我坐在一旁静静地沉思着他的话。暗自佩服开封市政府的高明。老先生见我静坐在潘湖石栏上,久久没有离去,他说:“想必先生姓潘了?”我一惊!反问他:“老先生何以知之?”他回答说:“见先生发问和先生久坐不愿离去,说明先生对潘湖很有感情,如果先生不是潘氏后人,那有这种情结?前不久,也有几位看样子是从海外回来的人也在此地久久地呆过,问他们,都说姓潘,所以我才估计先生你也是潘氏后人。不过,潘美他不是小说《杨家将》中所说的坏人“潘仁美”,潘美是大宋朝的开国功臣,宋朝从开国到立国,潘美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我们这的老百姓都清楚。”听他这么一讲,天道至公之说,不无道理了。自古以来,真实的东西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我不由得想起明朝黄道周编著的《广名将传》中,历代的名将从周朝姜子牙到明朝戚继光,共选历代名将170位,其中北宋名将有12位,潘美位居第四(笔者注:北宋名将在《广名将传》的排列是“卷十二:宋曹彬、宋曹翰、宋王全斌、宋潘美、宋曹玮、宋李继隆。卷十三:宋尹继伦、宋狄青、宋种世衡、宋郭逵、宋王韶、宋种师道、宋宗泽”),而杨业并未被选进其中。《宋史》上对潘美的功过也记载得很清楚,历史就是历史,难道不是吗?我在潘家湖呆了一个多小时,之后我告别了那位垂钓的老者,然后去了大相国寺。
至此,寻根之旅,总算完成,了却了我多年来的心头之愿,今生已无憾也!当天下午,我离开了开封,踏上了归途,并于五月二十八日回到了武冈。
黄陵--轩辕黄帝庙正门
黄陵--轩辕黄帝庙人文初祖殿
黄陵--轩辕黄帝庙人文初祖殿
黄陵--轩辕黄帝庙程潜手书的“人文初祖”匾
黄陵--轩辕黄帝庙人文初祖殿黄帝像
黄陵--轩辕黄帝庙碑亭黄帝石刻像
黄陵--轩辕黄帝陵二碑
黄陵--轩辕黄帝陵祭亭
黄陵--新建成的轩辕黄帝殿
黄陵--新建成的轩辕黄帝殿黄帝功德碑
[Page]
黄陵--新建成的轩辕黄帝殿
黄陵--轩辕黄帝像
黄陵--轩辕黄帝殿天子旌旗、祭鼎
轩辕黄帝庙黄帝手植柏
轩辕黄帝庙黄帝手植柏
轩辕黄帝庙碑亭孙中山先生手书碑
轩辕黄帝庙碑亭蒋介石先生手书碑
轩辕黄帝庙碑亭江泽民手书碑
潘富云先生在轩辕庙大门前留影
潘富云先生在轩辕庙诚心亭前留影
潘富云先生在轩辕庙碑亭留影
潘富云先生在轩辕庙碑亭留影
潘富云先生在轩辕庙碑亭留影
潘富云先生在黄帝陵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前留影
潘富云先生在黄帝陵文物保护碑前留影
潘富云先生在黄帝陵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碑前留影
潘富云先生在黄帝陵陵冢后面留影
潘富云先生在黄帝陵新建成的轩辕殿祭祀大院中天子旌旗和祭鼎前留影
华夏潘氏始祖--河南荥阳高阳镇潘窑村金鼎山罗汉现脐形季孙公之墓 湖南武冈潘富云 摄
华夏潘氏始祖--河南荥阳高阳镇潘窑村金鼎山季孙公之墓碑 湖南武冈潘富云 摄
华夏潘氏始祖--河南荥阳高阳镇潘窑村金鼎山季孙公之墓 湖南武冈潘富云 摄
华夏潘氏始祖--河南荥阳高阳镇潘窑村金鼎山季孙公之墓 湖南武冈潘富云 摄
潘富云先生和荥阳市公安局潘建民先生在河南荥阳高阳镇金鼎山季孙公墓前留影
五十世祖--河南中牟潘岳公墓碑文 湖南武冈潘富云 摄
潘富云先生和中牟大潘庄潘书林先生在河南中牟《潘安故里》大门前留影
Copyright © 2013 jspans.com 版权所有 江苏潘氏宗亲网
本站由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 粤ICP备1502905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