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潘氏宗亲网 > 民间思维 >无锡积善堂《锡山潘氏宗谱》和惠山潘旌孝祠

无锡积善堂《锡山潘氏宗谱》和惠山潘旌孝祠

江苏潘氏宗亲网 来源:原创   作者:无锡 潘伟昌   阅读:2222016/2/27 0:00:00
 

锡山潘栻公支系为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之四子季孙公后裔,因季孙公食采于潘地,故以潘为氏。据《锡山潘氏宗谱》文献载:先祖居福州长乐县儒教乡集贤里。北宋时,栻之父子文拜明道(程颢)先生门下,仕至高邮州史、资政殿学士。栻公大观三年进士、官至秘书监丞、徽猷阁待制。靖康元年扈从宋高宗南渡、依妇翁袁默(太常博士)于无锡洛社,后子孙占籍,卒后御封为靖献公,葬于七云山中。谱中前十一世有九代为中医学家闻名于世。又查据:十一世孙潘绪曾是惠山碧山吟社以秦旭为首的十位老者中最年轻的诗人。以孝名闻世的孝子志道是栻公第十六代世孙,而无锡惠山潘旌孝祠为潘氏专祠,其堂号为积善堂。

    自据民国三十八年《锡山潘氏宗谱》跋文记载:"重厘目次得十四卷,分订十册总六十部"。宗谱在"文革"中均付之—炬,但今有锡山潘氏营桥派孝子支第二十五代裔孙潘壁城硬是斗智斗勇从破四旧者手中抢回壹册14卷、此事也为抢救文献做了贡献。《锡山潘氏宗谱》无锡市图书馆也无存,今经潘氏后裔子孙的共同努力找寻,终于在2012年全谱十四卷归结。老谱在2014年春按原样照排印刷出版,继而续俢两支系为;冉泾派芙蓉山廷庄巷支、营桥派旺庄圩潘巷支、现成书壹册,至今老谱与续修仍为十四卷,合册分订六册,总为六十部,并捐赠于无锡市图书馆和无锡市祠堂文化研究会分存馆藏供查阅。

    —、锡山潘氏古中医学名医名家概况

锡山始祖潘栻公迁居无锡至今已有891年历史,其前十—代中有九代为中医学名医名家闻名于世。今将谱中前十—代祖辈仕职及业医概况简述如下:

    第—世:始祖潘栻()

    第二世:襄,栻长子,字述古,号槃涧,仕宋翰林医官,享寿63岁。

    第三世:良,述古子字明远,号宝学,仕至殿中待御史,以直谏谪昭州,生平秉正,尽职、激浊扬清,不幸病亡,士民痛悼,享年6o岁。

    第四世:劭,良长,字鹤麓,号延祖,仼淅江官医提举,享寿76岁。

    ,良次子,字文举,号仲德,又号七云山人,习于医术,名为良医,享年47岁。

    第五世:庆三,劭三子,字傅之,,号养素,仕仼宋常州路医学学录,仁医术冠乎—時,脉理通乎三指,苍颜皓首,蹴踘乘骑,四肢不疲,五官无恙,所到之处奉,为神仙中人、享寿88岁。

     第六:寿二,庆三长子,讳俊德,号秀齐,仕元朝无锡州医学学官,享寿66岁。

    第七世:亨一,寿二长子,讳居仁,字安道,号松泉,仕元朝无锡州医学教授,亨三、寿六长子,讳立仁,字仁仲,号鸣箎道人,元朝任无锡州医学教授,精于伤寒科,手到病愈,事载邑记。明初,民举惠民药局医官提举,享寿63岁。

     第八世:儒五,(营桥派)亨三嗣子,讳士泰,字克诚,号蒲石.好友,古名画"恵山三士图"是王绂之作.

   第九世:礼—,孺五长子,讳晦,字韫辉,号松丘,,喜读书,继世业行医,研古方,问方脉,治伤寒有神效,有松丘一帖之灵号,享年56岁。

   笫十世:恭二,礼—长子,讳贡,字时助,号—愚,先生平生尚志节,崇信义,为名贤大儒,公聪明俊伟,儒而能医,又乐与之交友享寿79岁。

    第十一世:缵,恭二长子,讳缵,珍重,失而求復之,世交之家岁时过,从久而不渝论者,谓有古人敦朴之风(摘录十一世营桥派——梅边先生传),享寿97岁。

    二、无锡惠山潘旌孝祠简述

潘孝子顺孙祠,位于惠山宝善桥上河塘忠节祠与孙继皋祠之间。据《锡山潘氏宗谱》和锡邑志载:‘’潘孝子顺孙祠、在惠山寺塘泾、祀孝子志道,顺孙稷。嘉庆二十—年,裔孙觐光等请建,以望龄,廉,大礼,本郊配"。《惠山记续编》所载较详;‘’潘氏两孝子祠在寺塘泾,祀孝子志道,及孝子稷。志道,字嗣安,喜周人急,性至孝,母病目,舐之,复明,乾隆间以孝旌。稷,呕血死。逾年、父狱解,检其遗箧,得预草代父死疏,语极酸楚‘’

又据《锡山潘氏宗谱》卷二文载:无锡惠山潘旌孝祠,建于嘉庆年间,叙述8分祠基田单,因庚申兵灾后,祠堂基地田单持有人相继去世,田单落入沈小纯继母沈潘氏之手,将祠堂基地卖给了昭忠祠。当时,清朝李鸿章委任乡绅杨以迴总办昭忠祠,裔孙潘江面商杨绅,未充。不久,昭忠祠总办易韩观察,基地,于是重建潘孝子祠,时为光绪十年。当今无锡惠山有祠堂118家,现政府正在申遗,各祠堂也在改建和修缮中。

附录;潘孝子谱脉及邑志载的有关史简;

1、民国58月、邑人陶楫古漁的《潘昼堂迁锡谱识跋》;

2、民国6年季冬、邑人诸祖徳所录陸楣紫宸《锡类颂·并序》及附识;

3、《锡山潘氏宗谱》叙述从孝子志道父亲以下所传人物的世系概貌;

4、清同治十年春、裔孙潘江的《养田公传后叙》写志道父亲载基;

5、同治十二年春、潘江的《嗣安公传后叙》细述潘孝子志道;

6、同治十二年夏、潘江的《让村公传后叙》写孝子让村公潘果;

7、同治十二年冬、潘江的《稼先公后叙》叙潘果子潘稷、所谓孝子顺孙者;

8、同治十二年仲冬,潘江的《存斋公传》叙述果三子稷弟望龄;

9、民国6年陶古漁撰《潘锦庠生传》潘锦字昼堂,果长子,志道六世子孙;

三、赞《锡山潘氏宗谱》名家序文摘录

    1、明朝徐绩撰《锡山潘氏宗谱》原序一;

凡宗之,有谱盖欲,纪世代之,悠远所以传子孙,示将来也.非布在方册,则岁月浸久,遂成湮沒,虽高会平替之.所行所守或隐或仕,皆不可知其何,可以不修其文,而著其实也。近世以来,古礼淪丧,鲜有能之,识者莫不深叹,梁溪潘克诚,氏世业于儒,传于医笃,志于学,其于慎,终追远之,意尤拳拳焉.常持家谱—编.示予曰:吾家宗族图谱,子孙世世相承,当有元之,季重经回祿,悉归灰尽,每深虑夫愈久,而无传焉.遂因而责之,严君以所能记忆者,由高会以下,至于今凡,若干世缮写成帙,敢求先生之文,冠诸篇端,用传之后庶几来者,将有所考也.予因喟然叹曰:世多舍本,而逐末子之,是編能知礼之本矣!盖人之,有祖宗猶木之,有本水之,有源其理—而已矣!夫木非本不生也,本而能固则,为条为蓓其本之茂,可知水非源不流也,源而能深则入江入河,其源之长可见。况祖宗创业垂统传之,子孙以贻后代,若子若孙遵守前人规式者,在乎此也.克诚今日以祖宗之心,为心则是编之,作不为无益子孙,异日复以克诚之心,为心则潘氏之泽庸,有斁乎是为叙。

大明洪武十三年岁在已末孟夏穀旦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国史修撰前知顺德府事致仕晋陵徐绩谨序

    2、明朝邵宝撰《潘氏宗谱·荥阳世美集序》

    夫人受天地自然之气,结为男女,则为夫妻,有夫妻则有父子,有父子则有兄弟,有兄弟则有宗族,既有宗族则有谱传,姓者,经纬,昭穆之纲维,人伦根蒂,君子贵之,但贵贱不同,贫富有异,如敝屣轻裘,虽趣异而源同,佩玉负薪,实连枝而共蒂。然世数久远,支派难分,时运盛衰,苗裔亦隔,惟记之以图谱,则尊卑可定,伦序以详,相亲相顾,里。自、是位于公卿,名扬于后世。人善则门荣,入于至善,宜祖与若孙,福泽绵远而繁盛也谨以—言志于首。

 

正德十年岁次乙亥仲春既望太子少保南京礼部尚书总督漕运提督江西学政社第二泉邵宝拜撰

                                书于超然堂之点易台

    3、明朝顾可久撰《潘氏宗谱·荥阳宗谱赞》

—乡之中,—姓之人少者,数十家多者,数百家其富贵贫贱,虽强弱之不同,至相悬也.苟无谱以列几何,富者之不足侵贫,贵者之不凌贱,强暴弱也,惟书之于谱,取而阅之曰:戚然悲,而惕然惧矣!将曰:其初必本于一人则难,虽相去千里,亦亲之为—宗,视之为—家也,奚有争夺哉是法也,先王之遗意存焉而废也乡,久矣亲亲之道,息而风俗,渐衰远而无徵者,固莫如之何,幸而可谱者,惟同者,耳尚古之,士间能为之首,而弃其所出之,祖是亦不愈失古初之,意哉!故上世有显者,尚不足取信则略之,而独近世以下书之,凡生仕卒葬之,自修何如苟,自修而为善,后世无患无显者斯,谱何虑无传耶!是为序。

正徳九年甲戌進士广东副使谨题于清溪莊之书院年眷弟洞阳顾可久赠

4、清朝孙奎思撰《潘氏宗谱引》

国之有史以纪帝王之统,家之有谱以续祖宗之胤,两者均不可缺,皆不可紊也。今潘氏自后稷曾孙公刘之后,文王之子,毕公高季孙受封于潘,因以为氏,代有闻人,传至宏治甲子科进士,仕至淅江温州府平阳令改任严州府遂安县丁优致政而归,父子勋业炳耀卓著,遐迩观乎潘氏之流,津抑何盛耶!公历数百年,纂辑家乘而统南北,大宗水源,木本如星辰之,丽天江河之,行地历历可稽伟哉!鉅典也继绍而兴起者,阅厥仪则思景仰之,真诚溯源流则振继述之,善志仁以奉亲义,以奉祖庶启斯谱之,后贤而得也夫。

顺治十六年戊戍科状元孙奎思拜题

5、清朝徐元文撰《潘氏族谱引》

余见故家旧族语及家谱、问其先世则懜然、不知呜呼此谱不讲之弊也、且獭犬皆知报本、人灵于物者、而不知祖宗之所、自出支派之所、由分亲疎之所、以别昭穆之、所以序真獭犬之、不如也!今观潘氏谱引、历千百年来、以嗣以续、如视诸掌、其子孙之贤可知矣!予嘉其克绍先志、爰为之引。

顺治十六年孟夏月吉日已亥科状元徐元文拜题

总述,随着时代的变迁原因,宗族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传承,曾被淹没了—段时间,但是在各姓氏后裔不断地寻根问祖,修谱连根,为尊祖敬祖、了解祖宗伟业以达宏远而光大。今《锡山潘氏宗谱》的面世、以及惠山潘旌孝祠的修缮完成,也将推动无锡潘氏后裔子孙寻根问祖,为达谱中两大派系及三十四支脉后裔子孙续谱传承,大家来做好这件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子孙后代的好事和善事。

Copyright © 2013 jspans.com  版权所有 江苏潘氏宗亲网
本站由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 粤ICP备1502905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