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潘氏宗亲网 > 碟谱摘抄 >谱 牒 知 识

谱 牒 知 识

江苏潘氏宗亲网 来源:摘抄   作者:湖北 潘季顺摘录   阅读:1552016/6/2 0:00:00
 

苏洵撰有《苏氏族谱》,晋已形成:家谱、宗谱、族谱,名虽各异,而实际都是一个宗族的谱书,如:宗谱、族谱、家谱、家牒、家乘、谱牒等。

------

有的谱牒在世系之外,还有许多内容,越是后世修的体例越是复杂,可以包括传记、宗规家训、像赞、恩纶录、祠堂、坟茔图、祠产、艺文、先世考辨,全面反映家族的历史。

------

宗族谱书有四个类型:帝王诸侯世谱,通国氏族谱,地方宗族谱,家族谱。

------

宗谱的体例,以记录族人血缘关系的世系为主体,如果没有世系也就不成为谱书,,而且世系通贯於所有四种类型的谱书中,世系是谱书的基本的或主要的内容。但谱书不以世系为限,特别是全世谱书,应有宗族人物传记,宗祠坟茔,宗规族约等内容,与世系共同构成谱书体例。

------

           谍学史家罗香林认为中国家谱经历了四个时期:

周代至汉代的肇始与初倡期

魏晋至隋唐的官修主流时期

宋明谱学地位外表降落而内容日富的趋向转变期

清代谱牒名位已衰而修撰盛兴时期

          冯尔康先生认为,民国以来,宗谱兴修仍在继续,是为第五个阶段。

------

周代需要澄清和说明天子、诸侯的世系,以便保王位、诸侯、卿大夫地位的正常传袭,这也在客观上产生了对谱的需要,可以说谱牒是宗法分制与史官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

          王符《夫论`志氏姓》,王符说他研究氏姓是为“赞圣贤之后,班族内之祖,言氏姓之出。”讲氏姓是赞扬祖先,光耀宗族,这就使氏姓学与谱牒修纂结合起来。

------

          官府重视是出于政府是出于先官的需要,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时代,政府以族望取人,所谓“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通志439页)

             ------

          人们为出仕,适应政府录用士族的需要,往往伪造宗族历史,以求朦混应选。“刘宋后期和肖梁时期伪造簿状家谱者,通过贿赂官方和自行作伪,在簿状、谱牒中抬高门第,所谓昨日卑细,今日便成士流,于是杂役无人应承------,宋齐二代士庶不分,杂役减阙,职由於此。作伪者有的缺乏年代学和官职知识,伪作漏洞百出。”(南史第五册1462页)

     ------

          唐宋两代,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内部结构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租佃制盛行,无身份的地主取代了士族庄主的地位,纂箸谱牒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郑樵则说,“自五季发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指谱牒)散失,而其学不传。”

     ------

          两宋谱书的发展倒不表现在书籍之多上,而主要的是欧阳修、苏洵创造为后世所宗的撰揖谱法上。

     ------

          欧阳修,进士出身,官至参知政事,著述繁富,不必叙如此,惟其作《欧阳氏谱图》需特别道及。该书包括《谱图序》、《谱图》、传记、《谱例》,从中可窥其修谱原则与体例,搞清楚本家族的先世,及始祖及其居地,得姓的始末,发图的形式列出先祖的世系,每五世一图,第二图自五世起至九世,第三图自九世至十三世迄,以下类推,至现存者为止;先人小传:叙传主名讳、字号、仕宦、特行、匹配、葬地、封赠、享年。作谱原则是详近疏远——“宜以远近亲疏为别,凡远者疏略之,近者亲者详之。”即与本支亲近的详录详细,疏远的亦的亦不得遗漏,但事迹从略,这是怕子孙繁多,都详细了反倒会忽略近支。

          ------

     苏洵作族谱动手得早,中间看过欧阳修《欧阳氏谱图》,到至和二年(1055年)成书,名《苏氏族谱》,苏谱在对待祖先世系的表述与欧阳氏的五世一易图不同,它是作世系表,按世系作一总表,即在某人之下书其子、孙、曾孙、玄孙,一代代一一注明。又在表中人名下注出他的仕宦、配偶、死亡月日。

          ------

          欧苏二体在对世系的表现上截然不同,以图表示,不管宗族传了多少代,人丁多么兴旺,均可以方便的记录下来,但检查起来不盛便利。苏谱世系清楚,看上去一目了然,但世远人众,表就不好做了,书写起来颇不方便。欧苏虽有此重大不同。可是共同之处更多;均以确切的明了的祖先为祖先,不妄攀附,故欧阳氏考定先人为九世,苏氏仅得六世;都有先人的小传,这是世系以处外的重要资料,为谱书不可缺略的内容;都采用详亲略疏的原则,特尊本支。欧苏二谱,奠定了后世宗谱体例,这就是:世系图、表、谱例、谱序、人物传记。元人程復心讲:苏欧各创谱式,“其间辨昭目,别亲疏,无不记详且密,实可为后世修谱者法”。

------

欧阳修讲他的修谱是族人继承先人的美德,做到“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如此宗族就可以发扬光大,由欧苏的说明,可知宋人的作谱是为进行伦理教育,以实现孝道,团结族人,争取家族的发展。明人的修谱也是如此,如方孝孺所说,宗族要兴旺,“非统之祭祀,合之以谱图”,善於治家的就应当这样做。看来,谱图的功能,宋明大不同於前代,它主要作为处理族人内部的人际关系,家庭社会群体。

------

乾隆间,协办大学士荘有恭为武进荘氏族谱作序,说修谱有“五善”:“本祖德也,亲同姓也,训子孙也,睦故旧也,又有其大焉者,则报国恩也”。强调修谱是为教导族人实践忠孝伦理,而其前提是实现宗亲团结,形成一体,所以说团结宗族是修谱的直接目的,基本目的。

------

从功能讲,各个时代的宗族谱牒的社会很不一样:

商周为配合宗法分封制的推行

②秦汉为形成与巩固宗族而服务;

魏晋南北朝隋唐是为政府的选举,世族的出仕与门第婚姻的实行。以是官修时代,总的来看是为政府用人政策和世族政治服务,所涉及社会上层人物多;

宋以降,主要是的功能是对广大群众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作为个人修养的工具,维系和强化社会群体的宗族和家庭,从而稳定封建社会秩序。

------

清朝皇帝不仅编纂自身家谱,雍正帝在要求各地方宣讲的《圣论广训》中,希望各宗族“修族谱谱以联疏远”,一些地方官员大力提倡,告诫所属家族不要把修谱当作“不急之务”。许多宗族定出修谱的制度。浙江余姚曹氏宗族规定十年一小修族谱,十年一大修。徽徐氏每六十年修订一次。如果三代不修 ,则被视为子孙不孝。在这种风气下,清人普遍纂辑家谱。乾隆中江西巡抚辅德说该辖区宗族祠堂多,而“有祠必有谱”,祠堂、族谱成了双胞胎,可见族谱兴修之多。清末钟琦讲“两江、两浙、两湖诸省崇仁厚,联涣散,各村族皆有谱牒”。

                                                              武汉潘氏  潘季顺抄录

Copyright © 2013 jspans.com  版权所有 江苏潘氏宗亲网
本站由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 粤ICP备1502905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