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潘氏宗亲网 > 碟谱摘抄 >苏北潘氏世系源流与辈字断代考证

苏北潘氏世系源流与辈字断代考证

江苏潘氏宗亲网 来源:   作者:潘德军   阅读:8042013/8/2 0:00:00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那是树叶对根的情意。

家族千年,追源溯祖,那是人对祖宗的敬意。

树高花红,源长宗兴;枝繁叶茂,族盛人灵。

我们常常发问自己从哪里来,而且探寻的不亦乐乎,却茫然无得。我们遇到同姓的宗亲却不知道怎么称呼,时而略带些许遗憾。

其实,只要知道家族的世系源流我们就能清晰的知道家族由来和分明的辈次。于是,对家族、对姓氏的源流考证自然就成了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方向。虽成果斐然,然随着时间推移、繁衍加快、迁徙不断、分布日广,更兼当时信息闭塞、当前史料散佚,想要表述完整几不可能。

天下姓氏唯有孔氏能分清辈次!不是孔氏的后人能耐比别人大,而是得益于历代皇权尊孔所致。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

到了今天,许多人仍然不知道修谱的作用和意义,有必要做个阐述。

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我们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潘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潘”“番潘”的渗入。

下面我对世系源流做个通俗的譬喻,如果把全天下潘姓宗族比成一张完整的蛛网,潘姓始祖就是蛛网的中心——家族原点,每一个扇区就是一方分布的一支宗族,向外扩散一圈就是延续一代人。每个扇区相对独立,不同扇区的经纬线交接点就是班辈排字,由于所有经纬线交接点没有使用相同的辈字标注,造成了今天的排辈混乱而分不清辈次。而孔氏在辈分用字上有严格的规定,不仅行辈字有一定规定,即使用字亦随行辈而定,不准乱用,修谱时,如有不依规定乱取用者,必须改正,否则不得入谱,这样就确保了行辈清晰。

沿着经线按班辈依次走向原点就能得出自己是始祖的多少代世孙,我们谓之“寻根”,这比较简单。湖北、江西、福建等不少潘姓家族都做得很好。

从原点发散沿着所有经线理论上可以顺延到现有家族的每一个人,我们谓之“世系源流”,现在的潘氏家族研究做这个方向的几乎是走不通的,原因不在后人,而在始祖未能在辈字排行上做硬性规定。

雨打风吹,蛛网难免破败。经线断了,寻根就不能实现;纬线断了,辈分就不能叙清楚。谱系研究的目的就是接上经线,补上纬线。没法接补的,只剩下考证与推理演算,不可能精准,但大致能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范围。

下面我仅以高邮花县堂与滨海花县堂的渊源来做番推理与考证,为大家的家族研究提供一个参照。

首先,我们看看我国人口增长的示意图:
   
公元前
2100年到公元1764年的3864年内,人口的增长相对缓慢,家族分支较少,这一阶段谱系清晰,明朝工部尚书潘季驯的《纯孝里世谱序》将潘氏家族的家族分支及迁居路线一共写了57路而辈分不乱,一方面得益于季驯公过人的才干,另一方面也因为人口增长较慢,家族扩散范围小的因素。洪武赶散的潘姓多来自苏州阊门,来源于乌程迁出的本盛公潘沔一支(江苏宜兴潘氏)的旁系,与苏州明清的“贵潘”“富潘”都不是同一支。

18世纪60年代,康熙提出“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刺激了人口的增长,至嘉庆年间人口突破了4亿,家族分支渐繁,也是花县堂分布在淮安、盐城、滨海、兴化、高邮的根本原因。

可以推断洪武赶散(1370-1420)的潘姓家族繁衍至今约22-24代之间代,按照同一宗族聚居开垦可见今天的苏北花县堂为同一宗族。家族合谱是必然之事,家谱谱序必有重要信息能帮助我们解开疑惑。

虽然我无法查阅《淮安潘氏统宗谱》,但从滨海县花县堂的谱序能看出他们的断代有明显错误。我们来看看:

1988年谱序

谱,是家父潘梦主笔,与同族人滨海的潘开硕、潘顺永,盐城的潘瑗历时三年多,于198888日完成的。该谱从清雍正年间(1733年)到现在的近200年的时间里历经五次修缮。

该谱从明朝“洪武赶散”时来苏北的始祖——七三公之子潘全字受一,潘进字文一,潘恒一写起,绵绵不绝。

本人利用闲暇把该谱全文录上网,我想这也一定是功在子孙后代的一件大好事。

 

谱 序(一)

氏族之有谱者,所以正名,定分联属宗谊也,苟谱系不立而子姓云祁不至班马错乱。田姜混淆,抑或世代不分、名字不正,其何以笃宗族而昭雍睦乎,潘子昆瑞、元友者呈其谱之略迹,因某求序於余,余览其祖功,阅其宗德,不禁心马慕之如始祖受一公者,辅佐元,官摄戎兵,功垂竹帛,世明公明经显世,振楚公医院济人,奉寰公官到游击,慎生公书升附学,世代递传,或有功于王朝,或流泽于生民,或羽翼夫经学,履仁蹈义越数百年,故子孙繁衍,门闾高大,振振绳绳绍箕裘,而承其先业都 有人矣,恢前绪,而振其家声者有人矣,抑有老成厚重维持族体,英异豁达,豪迈过人,巍然人望者,更纸不胜录,自今以往,清其世系正名字以书于谱,一览而知。其为某某焉庶冠、婚丧祭,往来不替,贫富患难忧乐相关。以雍以睦,择其德行,优长者,以掌此谱,世世子孙无违宗法,而敦本睦族之道,不外是点矣,抑余闻之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以潘氏子积德累仁,其燕翼贻谋天必有以厚报之,将来之攀龙而附凤翼者。实繁有徒更不但如近今已往之人杰已也,即如昆瑞、元友者诚心立序,其于木本水源之思,弥真弥笃不且更有以见其克绳祖武之心乎,乐祖有知岂不点佑于冥冥,而阖谱并蒙其德泽哉是为序。

               时雍正十一年癸丑春浣吉旦(17332月)翰林院庶吉士院学浩敬书

 

谱序(二)

自古地非一处,人有变迁,昔者,太王弃就梁山,平王迁东而都洛邑,或择地利以图兴本乎;情不容已,或因天时而避乱处于时不可留,古圣先贤往往有之矣。稽于潘氏者,其先世受一公,本古吴阊门人,也离苏城,而处海滨,自明肇兴潘氏始乔迁而抵山阳,卜居于治西北沙镇之东乡,日:潘家岗,后世追是为始祖。其继世景阳诸伯仲遵而守之,既而分拨阜邑,支派益多,事业益隆,旋又分庄,日:潘家荡。事事草创,规模粗,就克勤克俭,正堪饱食暖衣。且读且耕,亦可光前裕后,虽不谓之巨族而绍箕裘者有人,世世子孙无穷,享受已明,作述之光辉供粢盛者有人,岁岁垒冢,不断香烟,足增??之物,跄跄济济罗列成行,未始非天伦之一乐也。然而,无谱以明先代次序,帷徒凭诸言传,难免后世以讹传讹之失,何以知其祥乎?若是,则谱之关系,族之氏代者亦重矣,既为人子,岂可不心羡而力行之?哉是为序!

时道光十九年(公元1893415日)望日,岁次已亥定和中旬之末。

十二世孙 藩宗 醇茂 敬录

 

对照三段谱序,88年谱序的错误在于漏掉了五代人,为什么?

看看谱序(一)就能补上:七三公(庶民)——潘全(受一公,有军功)——潘世明(明经,读书人;显世,有功名)——潘振楚(医生)——潘奉寰(军官)——潘慎生(读书人)……潘景阳 (世代递传)。从谱序可见潘全与潘景阳之间相隔至少4代人。

我族中长者言我高邮花县堂一世祖潘钱山乃潘进后人,潘进与滨海始祖潘全乃同胞兄弟,可见分支是按照大房、二房、三房来分的,所以滨海的始祖就成了潘全(受一公)而不是七三公。我们家只知道潘进而不知七三公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能够查阅《淮安潘氏统宗谱》就能证明我的推断。

下面要推断的就是我家一世祖潘钱山与潘进之间究竟相隔了几代。滨海家谱记录了19代,加上少的4代,应该是23代。高邮只有15代,可见少了8代人的记录。我在续写家族宗谱时发现繁衍到第8代同辈兄弟有数十人之多,应该是分宗的时候了。可见高邮花县堂与滨海花县堂都是当初始迁淮安山阳的二次迁徙的分支。

接着推测,淮安潘姓家族的合谱(统宗谱)仪式上,会有各分支后人带着宗谱前往,合谱谱系中会有各分支的一世祖,只要在合谱的第7代或第8代找到我一世祖潘钱山的姓名,家族的世系就全部理清。

至于高邮花县堂的具体世系源流我正在编写。想从黄帝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有几个阶段存在断代,一段是乌程到苏州,一段是淮安到高邮。

能做出这样的设想与推断,要特别感谢盐城的潘铁石提供的滨海花县堂谱序和世系,要特别感谢江都的潘培国先生提供的《季驯公纯孝里世谱序》,要特别感谢上海的潘井伍先生提供的《潘氏世系源流考证》的影印件。

    写到这里我对家族史料的欠缺倍感心情沉重。

Copyright © 2013 jspans.com  版权所有 江苏潘氏宗亲网
本站由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 粤ICP备1502905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