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锡林,安徽天长人,现居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潘锡林花鸟画工作室导师、安徽省中国画学会理事。作品曾入选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展、第八届全国美展等全国性美展。作品多次发表于《荣宝斋》《美术家》《美术报》等报刊。
安徽画家潘锡林的绘画理路传承了文人画“趣由笔生,法随意转”的传统。同时,他又赋予作品强烈的时代精神,从而营造出“重于神似,迁想妙得”的审美意趣。他的花鸟画作品具有磅礴的气势、凝重的笔墨和新颖的构思。在笔墨技法表现上,他善于借古开今,将元代黄公望山水画中的披麻皴法融入到自己的大写意花鸟画创作中,从而形成了苍茫、野逸的视觉效果。
潘锡林注重师法自然。他能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融入到大自然的微妙流转之中,通过笔下的花鸟形象表现出浓郁的自然风情,营造出精神栖息的港湾,表述净化心灵的人文关怀。观他的写意花鸟画,画面中的景物、情致和意趣均使人联想到苏东坡的诗句:“江左风流王谢家,尽携书画到天涯。却因梅雨丹,洗出徐熙落墨花。”
喜在枝头
潘锡林笔下的大写意花鸟具有清新劲健、野逸放达的特点,线条既有骨力又见墨韵神采,章法、布局则更见功力。他的作品在喷薄而出的激情中又透出一种不同寻常的阳刚之气。他笔下的公鸡、孔雀、白鹭、丹顶鹤、锦鸡以及牡丹、荷花、墨竹、秋藤、野菊、寒梅、玉兰等自然物象,均以精妙的笔墨和巧妙的章法构成。他通过对水墨的干湿、浓淡变化的恰当把握和对布局的精心安排,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花鸟的形态、神气、质感、量感和空间感,并在其中融入自己所追求的意趣、情致及韵味。他笔下的花鸟不似自然中的真实花鸟,但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理念,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巧妙转换,形成了“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意象造型感,既承古意又多有新变。
潘锡林笔下的大写意花鸟具有清新劲健、野逸放达的特点,线条既有骨力又见墨韵神采,章法、布局则更见功力。他的作品在喷薄而出的激情中又透出一种不同寻常的阳刚之气。他笔下的公鸡、孔雀、白鹭、丹顶鹤、锦鸡以及牡丹、荷花、墨竹、秋藤、野菊、寒梅、玉兰等自然物象,均以精妙的笔墨和巧妙的章法构成。他通过对水墨的干湿、浓淡变化的恰当把握和对布局的精心安排,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花鸟的形态、神气、质感、量感和空间感,并在其中融入自己所追求的意趣、情致及韵味。他笔下的花鸟不似自然中的真实花鸟,但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理念,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巧妙转换,形成了“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意象造型感,既承古意又多有新变。
在表现荷花的作品中,潘锡林用鲜艳的色彩描绘花瓣,使得荷花与周围的荷叶、草丛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从这些作品大胆的设色、布局中,我看到了传统的痕迹,也找到了西方美术的元素。他采用强烈的视觉碰撞手法,重点表现出对生命的歌颂与赞扬。潘锡林尤爱画莲。他说:“那接天莲叶波翻浪卷,所呈现的繁杂、肃杀和悲怆使我得到了艺术的启示,丰富了我的想象空间,唤起了我不可抑制的审美情感。”他在自然的变化中得到启迪,并希望画出一种具有沧桑感和悲壮意识的“大文化”。在他看来,小景也能有大寄托。
潘锡林的创作继承了中国画特有的清静、空灵、超然、蕴藉与典雅之美。他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传统意趣及东方水墨的独特魅力。在绘画实践过程中,他旁征博引,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进行着执着的创新探索。他注重人文精神的表达,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心与自然的同化,进而获得“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和儒、释、道文化相融合的意韵。从他的花鸟画中,能体悟到虚静空灵的意境,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活泼自在。那至美无言的大化之境正是潘锡林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Copyright © 2013 jspans.com 版权所有 江苏潘氏宗亲网
本站由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 粤ICP备1502905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