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潘氏宗亲网 > 近代精英 >潘氏义诊故事登上新闻联播头条

潘氏义诊故事登上新闻联播头条

江苏潘氏宗亲网 来源:   作者:记者庄晓丽洪雅娟通讯员潘小青   阅读:992015/4/8 0:00:00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截图。

    ■本报记者庄晓丽洪雅娟通讯员潘小青

    羊年伊始,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新闻联播“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栏目相继播出南安乐峰镇湖内村潘氏家族义诊故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个小山村,一个家族的义举,缘何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回放】潘氏义诊故事上了新闻联播

    “去年春节,本台特别节目‘家风是什么’的调查,引来了社会广泛关注,唤起了人们对家庭、家教、家风的重新思考。在福建南安,有一个潘姓家族每年大年初二都要回老家义诊,他们用58年的坚持,讲述了一个家规传承的故事。58年来,不论时代怎么变化,潘家的这个老规矩从未改变。”正月初五晚上,央视新闻联播以头条形式讲述了南安“潘家义诊成家规仁心仁术传家风”的精彩故事。

    该新闻时长约5分钟,画面从今年正月初二潘家老家义诊现场切入,通过各方面的采访讲述了义诊家规的由来和多年来的不懈坚持。

    央视记者在报道中说:每年大年初二,在福建南安的湖内村,都会挤满十里八乡前来求医的乡亲们,这样的场景已经延续了58年。潘家的医生大年初二回乡义诊,这是潘明继生前定下的家规。

    潘明继是国内著名的肿瘤治疗专家,1931年出生在乐峰镇湖内村,五岁那年,他的生母、养母和几个兄弟姐妹都因肺结核病相继去世,这让潘明继从小就立志从医。潘明继的妻子施增英也是一位医生。1958年春节,他俩新婚回老家,刚进家门,就有人抬着病人来求医。那个春节,夫妻俩一直在接诊病人。即使搭便车离开村庄,仍有人在路边求诊。一句简单的约定,潘明继和施增英坚守了一生。以后每年春节,他们都回去为乡亲们免费看病,这也成了潘家的家规。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在省城大医院工作的潘明继夫妻是乡亲们最大的信赖。很多外乡人听说之后,也会赶上几十公里山路前去求诊。为了不让病人白跑,潘明继把义诊时间约定在了每年的大年初二。

    在潘明继的影响下,他的儿女和侄子侄女中有许多人也当了医生。潘家一共有30多名医生,义诊一天,病人最多的时候有上千人。后来农村医疗条件逐步改善,以前主要看常见病,现在来的患者大多是疑难杂症。人数虽然少了,但义诊的家规却一直没变,潘明继对待病人耐心、真诚的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辈子弟,他的名字也渐渐被潘家义诊所替代。

    虽然后继有人,但50多年里,潘明继老人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义诊,一直到2012年去世前的那个春节。在生命弥留之际,他仍然惦记着义诊的事儿。现在,潘家的第三代有16个人是学医的。今年,潘明继的孙女潘思宜和他的几个侄孙也来到了义诊现场。潘明继的儿女们也像当年的父亲一样,把潘家的家规、家风传递给家里的第三代。

    除了初五晚的新闻联播,潘氏家族回乡义诊的故事还上了央视的“朝闻天下”。2013年2月17日,本报也曾就此事作了《带头人去世了仁医“家规”仍在延续》的专题报道。

    【幕后】央视记者讲述采访经历

    几经辗转,本报记者昨日联系上中央电视台记者林舟,他是潘家义诊系列报道的参与者之一。

    据林舟介绍,2014年新春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在全国范围内海采特别节目“家风是什么”的调查。“海采中发现南安潘家医生回乡义诊的行为很符合当前提倡的‘家风’,台里领导经讨论后,觉得潘家医生的行为值得肯定,可作深入报道。”林舟说。

    去年11月,央视报道组来到乐峰镇湖内村,作前期采访准备。湖内村村支书潘建华全程带领采访组深入群众,了解情况。

    “对当地村民、周边商贩、病患及家属、潘家亲戚等一一走访。”1月29日开始,中央电视台还派出多路记者,前往香港、北京、福州、泉州、南安等地采访分布各地的潘家医生。走访中,潘明继的女儿并不愿意接受采访,想低调传承父亲家规,不想多作宣传,“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最终才答应采访。”林舟说。

    采访中,潘家医生58年坚持回乡义诊给当地医疗环境带来的变化,给林舟的感触最深。“在医患关系剑拔弩张的当前社会,你在湖内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的村民尊重、信任医生,医生也愿意守着这里的村民,细心、耐心地为病人看病。”

    林舟认为,这是潘家义诊数十年来带来的变化,这个“家风”不仅改变了潘家医生,也影响着村民。

    【影响】“家风”成为“村风”

    在潘建华看来,潘家义诊的良好家风,更是带动村里许多学医人士加入义诊队伍。义诊医生也由最早的潘明继夫妇发展到20多人。

    湖内村村民、光前医院皮肤科医生潘振水,1992年加入义诊队伍。对潘振水来说,潘明继老人对他的影响甚大。“他常教导我们医术高明固然重要,但医德更重要。”潘振水说,医生是一个光荣、神圣的职业,要有救死扶伤的责任。作为一名从家乡走出去的医生,尽自己所能为家乡作点贡献理所应当。

    潘建华告诉记者,每年回乡义诊,潘家医生都会走访一些贫困家庭,看看家乡老人、小孩,对一些家庭困难的患者,他们也会赠送药材。

    “潘明继老人的事迹影响了很多人。”潘建华说,从潘明继老人的言传身教到潘家第二、第三代的传承,潘家传统风范已深植村民心中。老人影响大家的不仅是医术,更是做人做事的态度、乐善好施的精神。

    细数潘家对村里的贡献,村民无不竖起拇指称赞。村民潘荣锋说,村里有条“明英水泥路”,就是潘明继夫妇1998年捐资20多万元建的,这是村里首条水泥路,虽然只有1公里多,但给村民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

    “‘小家’好了,‘大家’才能好。”潘建华说,“待人以诚、处事以德、作业以精、求索以勤”是潘明继老人立下的“明英家训”,如今在湖内村却已广为人知,大家纷纷效仿学习。

 

Copyright © 2013 jspans.com  版权所有 江苏潘氏宗亲网
本站由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 粤ICP备1502905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