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潘氏宗亲网 > 近代精英 >藏书家,版本鉴定家潘景郑

藏书家,版本鉴定家潘景郑

江苏潘氏宗亲网 来源:互联网   作者:   阅读:1122013/11/18 0:00:00

   潘景郑(1907-2003),江苏吴县人。藏书家,版本鉴定家。宝山楼藏书的拥有者之一。原名承弼,生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七月二日。其兄潘博山(1904-1943年),原名承厚,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十二月十二日;潘博山虽出于诗书人家,却很有经商才能,他不仅振兴了潘家已有两百年历史之久的酱园店生意,并在吴县当地倡组电气公司、垦业银行,抗战初期又在上海创设通惠银行。潘博山1943年四十岁病卒。景郑则专研国学,受业章太炎、吴梅等大师,学文学词曲。

     潘氏藏书可追溯到乾隆时代,与他们祖上读书科名的发达同时而起。潘奕隽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中举,一洗其祖父连续十三科不中的悒郁,接着于三十七年(1772年)成进士,首开潘家金榜题名的纪录。但不几年便乞归故里,与同时的大藏书家黄丕烈、袁寿阶优游林下,赏书品画,在他的《三松堂集》中颇多与他们唱和之作。至于他自己的藏书,编有《三松堂书目》,其中曾经黄丕烈校跋的,在一百种以上。

     潘世恩是潘奕隽的幼弟奕基的儿子。潘世恩有四个儿子,长子曾沂积藏有图书数栋,次子曾莹的小鸥波馆以收藏书画著名。至于藏书,则要到再下一代的祖字辈才卓然成家,其中最有成就的是潘祖荫的滂喜斋,其次是潘祖同的竹山堂及潘祖颐的藏书等。

     潘祖荫是潘曾绶的长子,咸丰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他在政事之余收藏金石图书。光绪十年(1884年)祖荫和叶昌炽就苏寓故居的最珍本一百三十五部,编成《滂喜斋书目》,其中宋元本五十八部,内有赵明诚与李清照的《金石录》、秦观的《淮海居士长短句》、杨守敬从日本带回的北宋刊本《广韵》和南宋刊本《竹友集》等。

潘博山、潘景郑兄弟继承了祖父潘祖同竹山堂全部藏书四万卷外,还很留意三松堂失散的版本书,曾收回十之二三,其他如曹元忠的笔经室、莫棠的铜进文房、孙毓修的小绿天等旧家藏书,尽为潘氏兄弟所得。1919竹山堂改名宝山楼,已藏书三十万卷,为潘氏藏书之最。苏州潘氏藏书,如果从潘奕隽的藏书楼三松堂算起,递传到第六代潘博山、潘景郑的藏书处宝山楼,共藏典籍三十万卷,把潘氏藏书推向了顶峰。私家藏书递传六代,藏书至三十万卷,这在藏书史上,可以说是罕见的。

潘景郑的三位老师章太炎、吴梅、俞粟庐,都是江南宿儒,学问大家。潘景郑十三四岁即学训诂之学,攻读《说文解字》等书。1931年春天,李根源先生将潘景郑的学识向章太炎推荐。他拜章太炎为师学训诂,从此,潘景郑由太炎先生亲自诏示经史之绪,学问猛进。他拜吴梅为师学词。苏州学人结社禊集,当时已成风气。潘景郑以弱冠之年滞迹其间。吴梅于声律谐叶至严,一字之是正,从不轻易放过。他还拜俞粟庐为师学曲。江南曲圣俞粟庐为昆曲表演艺术大师俞振飞的父亲,潘景郑师从学曲,并参加道和昆曲社,不但填词制曲,还登台表演,对词典加深了理解,从而成为当代屈指可数的词曲大家。在章太炎的指教下,潘景郑整理顾野王《玉篇》,所征引的书中,有数十种海外罕见之本。太炎先生知道后,写信鼓励。1935年太炎先生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他被聘为讲师,还负责编辑《制言》杂志。从创刊到结束共六十三期,都由潘景郑具体负责。章太炎去世以后,章夫人汤国梨率门生等在上海办太炎文学院,潘景郑便在此处任教。文学院被汪伪政府强行停办后,潘景郑遂与张元济、叶景葵、顾廷龙诸先生创办合众图书馆。

     自到上海后,潘景郑一直居住在西康路的一幢楼房里,和妹夫顾廷龙楼上楼下。潘夫人陶今谐是苏州名画家陶怀玉的后裔,对潘景郑有着许多的支持。潘景郑开始研治《玉篇》时,很想参考《万象名义》,但无从得到。他从杨惺吾的《日本访书志》中得知有《字镜》及《万象名义》。1930年,他为滂喜斋曝书时,捡得一本《字鉴》,扉页上有杨惺吾的手跋,因此他想《万象名义》可能就在自己的家中,但没有找到。其实这本书在他的叔祖潘仲午的手中。景郑向叔祖力陈屡访未获之苦心,叔祖慨然相借。景郑携归漏夜篝灯,纂录为苦。夫人见之,暗自求兄弟帮助缮录,怕丈夫积劳成疾

   抗战到合众图书馆后,正值顾廷龙先生发起,潘先生与之共编《明代版刻图录初编》。此书网罗明代所刻书籍,分监本、藩府本、家刻本、活字本等十二类,书影后加说明,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一部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系统介绍明代版刻的书籍,资料价值与学术价值都很高。潘景郑热衷于此项工作,他在《明代版刻图录初编》序中说:此吾版本图录之作,所由梦寐向往……当时藏书家都从文物价值出发,重视宋元刻本。而他们认为:惟朱明承先启后,继往昭来,传递之迹,有所踪寻,而其精粗高下,尤足以觇文献之盛衰。顾先生后来回忆说,日本侵华,劫去大量文物古籍,为防万一,使后代能有搜寻明代史料踪迹的工具书。他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编印了这本书,可见两位老先生的爱国之情。

   从合众图书馆到上海历史文献馆,潘景郑致力于古籍版本的鉴定,还编了很多专题目录,有《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农艺史料目录》、《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台湾史料目录》等等,有些是他人未涉及的,很有特色。如《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石刻分类目录》,潘景郑首创将石刻分为十六类,既合理又明晰。他自己撰写的《日知录补校(附版本考略)》,全面周到,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本子。上海图书馆为潘景郑展开了更广阔的天地。作为古籍版本学家的潘景郑为所收藏的书籍作鉴定,编制目录。文革后,潘景郑任上海图书馆研究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顾问、《词学》编委。在编善本书目过程中,大批善本需要重新审阅登录,因而集中了一大批年轻人,潘景郑与顾廷龙一起尽力教他们。

潘景郑一生可谓著作等身。自著书有:《说文古本再考》、《日知录补校》、《词律校导》、《词选笺注》、《图书金石题跋》、《寄沤剩稿》。编校辑成的有:钱牧斋《绛云辑题跋》、毛晋《汲古阁跋》、沈复粲《鸣野山房书目》、马瀛《金香仙馆书目》等,还与顾廷龙编成《明代版本图录》。辑佚书一百余家,题为《著砚楼佚书》。编印《陟冈楼丛刊》以及继续编辑原潘博山编的《元明诗翰》、《明清画苑尺牍》等。除此之外,他还印行了一些书,如其师章太炎《春秋左传读》、张鸣珂《寒松阁题跋》、龚自珍《定庵续集》、陈骥德《古云屋书画录》等等。1957年,景郑在幼子家武的帮助下,搜辑丛残,编成《著砚楼书跋》,书跋四百零三篇,多为庚辰年(1940)之前所作。

宝山楼的藏书,现大部分已入图书馆或博物馆。1949年后,潘景郑将余藏善本佳椠,以及清代缙绅录朱卷等献给了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前身)。后又将所存六朝、隋、唐墓志,六朝造像,宋辽金元经幢,汉砖汉瓦百余种,以及唐代井栏的拓片等统统捐赠苏南文管会。而字大如钱的《后山居士文集》则归北京图书馆收藏。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

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Copyright © 2013 jspans.com  版权所有 江苏潘氏宗亲网
本站由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 粤ICP备1502905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