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鸡年开篇,凤凰彩云,百鸟迎春;吉祥喜庆,万物一新。不仅如此,今年还是“花县堂”宗主,素有“花神”之誉的潘岳公诞辰1770周年。
春风一度百花开,桃李满园安仁栽。潘岳公一任河阳令,成就了 “花县”千载美誉,流芳永世。
说起花县就应该知道潘安与《花县堂》。我初识花县有一段往事。1986年,单位分配住房,巧遇对门是位本家:潘黎明,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厦门人,厦门大学毕业,任教郑州大学历史系,研究东欧史。本家相聚自然说家话论家事。一次闲酌,聊起家世来源,潘教授说:我们那边一直传说我们的祖先来自花县,可是花县是哪里我也搞不清。这是我平生首次听说花县,这时孤陋寡闻的我虽说对花县一无所知,但从此有了时时会萦绕心头的印象,可是怎么也没想到花县居然与自己的潘姓有如此深厚的渊源。
后来随着对潘氏族谱家史的深入了解学习,通过对各地潘氏族群聚居地的参访,逐渐有了明晰的答案。看到潘氏宗祠,无论是“荥阳郡”还是“荥阳堂”,是“花县堂”还是“花县家风”,都能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这其中浓缩着的近两千年来潘氏的家族文化和命运。
“郡望”及其所处的时代,在中国百家姓的姓氏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及其标志性。对各姓氏发展的历史,对族谱和祠堂的演进,对后世历史的变化,文化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意义与影响。
中国历史上,族谱、传记、家庙历来是王公贵族官宦的特权,“郡望”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官风民渐的桥梁作用,没有这些“郡望”的世家豪门,即官又民的特殊集团,在那个天昏地暗,混乱无常的时代背景下,“门阀制度”乱世砥柱,如风浪行舟的压舱石。亦因此没有这些雄立各地的“郡望豪门”,客观上就不会有今天百家姓宗庙祠堂文化的显赫盛名,和厚重严谨的规、训、箴、教,家政家学。明清族谱在民间的自觉和普及,除了有当时社会的、民族的时政需要原因外,正是在这一文化基因上奠定了蒂固的意识基础。
今天我们追溯以“荥阳堂”为大宗之代表,以“花县堂”等为分堂之代表的我们潘氏家族,正是以此为依据和坐标来联通传续潘氏的谱牒和族脉,以此为圭臬来建设我们的家族文化及传统。“花县堂”的匾、联,潘岳的文学、《潘安的传说》及其典故、成语等充分说明了“花县”家声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关系。
以“荥阳郡”中牟县大潘庄潘氏家族为基础,以“中牟公”为宗祖的“荥阳堂”为肇始,分衍“花县堂”“黄门堂”“广宗堂”“豫章堂”等,除“河南堂”为改姓堂号外,其他均为“荥阳堂”后世各宗分支派系的祠堂。
这里需要给予特别介绍的是与“荥阳堂”同出一处,位居分堂之冠的“花县堂”。
“花县堂”、“黄门堂”均为以岳公为宗主的祠堂,两者之间的具体分别目前尚无“黄门堂”族谱参照,是“荥阳堂”的小宗。严格的讲,我以为“黄门堂”应该是比较正式的堂号,因为岳公后来地位最高的职位是黄门侍郎,“黄门堂”是比较正统的称号。“花县堂”是因为岳公主政河阳令时,善政亲民,又在河阳因地制宜,遍植桃李,倡推花果经济,政誉斐然,诗颂朝野,天下皆知河阳一县花,历代诗文赞誉不绝。故此,潘安花县浑然一体,成就了花县的雅号为世所公认,更有花神传奇千年,至今神光犹在,时有显灵。“潘郎”与“花县”已然成为潘氏家族与华夏世界共同的美好情怀。据说还有“花果堂”、“花贤堂”等堂号,因无实谱可考,无法梳理其间关联,仅疑为“花县堂”的别号,或是再传假通之名。
再回到潘家宗亲的问题,“花县”在何处?“花县”,古河阳县,地处河南省洛阳市城北,黄河北岸的吉利区与孟州市之间。至今还有转枝柏郁郁葱葱,指向潘岳公神光仙居的方向伸展,向世人们诉说着潘岳公摯情至性,感人至深的不老传奇。
“黄门堂”“花县堂”一宗发展至今,已是非常庞大的一支潘氏族群,河南、安徽、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等省区均有分布,四方“潘郎”花繁叶茂,“荥阳”“花县堂”祠、谱到处可见。
潘岳公更为社会雅俗共知的名字是“潘安”,潘安源自岳公的字安仁,旧时,直呼其名为不恭,以字相称,示为敬重,因后来文人墨客们赋诗韵律的需要,就只称潘安,并非庸人画蛇添足般的曲意歪解。
岳公身后一千七百多年来,潘安的美名传奇深入人心。近年来,中牟县政府拨款四千多万重修了潘安文化园,成为中牟的城市文化标志。《潘安的传说》已被列入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年将再行努力,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徐州市贾汪区根据岳公当年活动过的故地,划地55平方公里,投资数十亿,建设了文化旅游名胜“潘安湖”,集文人、文化、文风,溶自然于一体,美不胜收;当年的河阳故地所在地的热心人士,正在整理潘安轶事,筹划“潘安项目”,“转支柏”有望再获新气象。
当下,国家领导人、政府部门、主流媒体,正在大力提倡继承优秀传统,弘扬家风文明。而岳公的事迹、传说所承载的忠、孝、仁、爱、友、善等丰富文化内涵,正是传统人文精典与现代主流精神价值观高度一致的体现,这正是“大美潘安”的现实意义所在。
潘安,永远的美神,不朽的传奇,是我们潘氏家族永世的精神财富,是潘氏族人世世代代的骄傲。
(作者为河南省潘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Copyright © 2013 jspans.com 版权所有 江苏潘氏宗亲网
本站由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 粤ICP备1502905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