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读之前,有必要对潘岳的身世作一个简单介绍。
潘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亦名潘安。祖籍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祖父瑾,曾为安平太守,父亲芘,曾为琅邪内史,从父潘勖汉献帝时为右丞,《册魏公九锡文》即其手笔。潘岳少以才名闻世,“总角辩惠,摛藻清艳”,被乡里称为“奇童”(《文选·藉田赋》李善注引)。司马炎建晋后,潘岳被司空荀凯召授司空掾,时晋武帝躬耕藉田,岳作赋以美其事,洒洒千言,辞藻优美,为众所疾,遂十年不得升迁。咸宁四年(278),贾充召潘岳为太尉掾。后出为河阳令,颇有政绩。四年后迁怀县令,后调补尚书度支郎,迁廷尉评,不久免职。永熙元年(290),杨骏辅政,召潘岳为太傅府主簿,杨骏被诛后除名,不久选为长安令。元康六年(296)前后,回到洛阳,归附贾谧门下。与石崇、陆机、刘琨、左思等并为“金谷园二十四友”,岳居其首。历任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永康元年,赵王伦擅政,中书令孙秀诬潘岳、石崇、欧阳建等阴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冏乱,被杀,夷三族。《隋书·经籍志》录有《晋黄门侍郎潘岳集》10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潘黄门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从以上的简介中可以看出,潘岳官位虽然很低,但颇有政绩。同时也可以看出潘岳在政治上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潘岳作为一名享誉文坛的知识分子,有自己的政治抱负,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在腐败的封建社会和丑恶的官场中,他遭受嫉妒,成为党派之争的牺牲品,这是千古以来令人扼腕叹息的。
潘岳虽然在政治上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可是在文化上却是一个令潘氏骄傲和自豪的历史人物。有十条成语或典故都涉及到潘岳。涉及潘岳的成语典故如此之多,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谁能与之相比拟。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下面我们就涉及潘岳的一些成语典故一一进行解读,以此来表达我们对这位潘氏先贤、文化名人的敬佩与缅怀。
1、“潘江陆海”
“潘江陆海”这一成语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钟嵘在《诗品》中评论当时的文学家陆机与潘岳说:“谢混云:‘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纱简金,往往见宝。’······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钟嵘对潘岳的诗赋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一成语本是称颂潘岳和陆机文才很高,后人以此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也作“陆海潘江”。潘岳是潘氏家族第一位在中国文坛上崭露头角、并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他的《悼亡诗》凄婉动人,感人至深。《悼亡诗》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历代被推为第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在小说中常以“貌若潘安”来形容一个人风流倜傥并且容貌出众,特指男性。在汉魏晋那个时代,赋写得好是文人的最高成就,潘岳的《秋兴赋》、《闲居赋》、《藉田赋》文字优美,情感丰富,可谓赋中佳作,是那个时代顶峰。潘岳、陆机是西晋时期文学作品流传下来最多的文学家,可见后世对他们的推崇。潘岳作品的最大特色是情,读者句句能体味到他内心所想,潘岳的感情细腻、多愁善感,也融入到他的作品中,一般男性文学家的作品具有这样的风格是不多见的。文学作品中常用“陆才如海,潘才如江”(如《滕王阁序》)来形容潘岳与陆机,是魏晋第一流的文学家。潘岳的诗歌在钟嵘《诗品》中列为上品,潘岳亦是西晋著名文学、政治团体“金谷园二十四友”之首,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
2、“河阳一县花”或 “河阳花县令”
“河阳一县花”或 “河阳花县令”说的是:潘岳出为河阳县令,见这里南临黄河,北靠邙山,中间是一片平川,十分喜欢,但百姓太穷,作为一方父母官,如何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呢?他想起了古人的治世格言,“五谷宜其地,六畜宜其家,瓜瓠荤菜,百果具备,此乃县之福地矣。”于是身着便衣,去乡间考察后,根据河阳地理环境、水土、气候等特点,鼓励百姓因地制宜,耕种五谷,养殖六畜,大力倡导全县在空闲之地种植桃李,河阳百姓纷纷响应,在沟坡、沙地、房前屋后广裁花卉,遍植果木,经过几年的努力,河阳桃李遍地,每到春季,河阳县成了花的海洋,香飘四野,秋天到来,果实累累,百姓因此得到实惠。遂有“河阳满县桃”、“河阳一县花”之典故。“花县”的称谓也由此而来。后来人们就用“河阳一县花”等代称潘岳,并以此比喻为政者颇有政绩。潘氏后裔也往往以“花县堂”作为潘姓的堂号。后来也比喻地方之美或地方官善于治理。而这也是中国最早“花样美男”的出处。庾信《枯书赋》:“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李白《赠崔秋浦三首》之三:“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地逐名贤好,风随惠化村。”该典故也常用来形容为人潇洒、风流。
3、“潘鬓沈腰”或“沈腰潘鬓”
“潘鬓沈腰”这一成语出自南唐李煜的《破阵子》:“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潘鬓,是指潘岳的鬓发中年已经斑白。沈腰,是指沈约因病日瘦,腰带逐渐宽松。潘鬓沈腰比喻男子的身体瘦弱,早生白发。《梁书·沉约传》载: 沈约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 ,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后来就以“沈腰”作为腰围瘦减的代称。明·无名氏 《石榴花·题情》套曲:“我为他只落得心焦无聊,这离情怎消,谩赢得潘鬓沈腰。”亦作“沈腰潘鬓”。
4、“潘鬓如霜”与“白发悲秋”
“潘鬓如霜”或“白发悲秋”说的是:潘安到了三十二岁时,仕途仍然不顺、妻女因病早亡,使他那密云般乌黑的秀发添了几缕银丝,当时正值秋天他借古人宋玉、贾谊悲秋的典故写下了《秋兴赋》,潘岳在《秋兴赋并序》中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斑鬓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二毛”即白发。唐李德裕《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 越吟因病感,潘鬓入秋悲。”后人以“潘鬓”谓中年鬓发初白。
5、“潘杨之睦”或“潘杨之好”
“潘杨之睦”或“潘杨之好”这一成语,说的是潘岳夫妻恩爱的故事。潘岳在《怀旧赋》中这样写道:“余十二而获见于父友东武戴侯杨君。始见知名,遂申之以婚姻。”潘岳十二岁与父亲的朋友大儒扬州刺史杨肇相见,被杨肇赏识,许以婚姻。后来杨氏早亡,潘岳对杨氏感情至深,自此不再娶,并作《悼亡诗》怀念杨氏,开悼亡诗之先河,这之后悼亡诗的范畴仅限于悼亡妻子。《悼亡诗·一》中有这样一句:“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是说夫妻一人先去,像比目鱼的分崩离析。潘安的三首悼亡诗都写得情真意切,李商隐曾说“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李商隐倍加推崇的就是潘岳的这三首诗。后人以此成语喻夫妻恩爱,一往情深。也以此比喻对爱情的忠贞不二。潘岳的悼亡诗情谊真挚,缠绵无尽,从此潘岳孤身未娶。“潘杨之睦”传为千古佳话。
6、“貌似潘安”或“貌比潘安”
在中国大典小说或戏曲故事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貌似潘安” 或“貌比潘安”、 “貌若潘安”、“潘安貌”等词句,说的是潘安长得很漂亮,是一个标致的美男子,如果有其他美男子,就说此人貌比潘安。潘安的美是出名的,有的说潘安是“中国第一美男子”。“潘安”成了“中国美男子”的代名词。潘安究竟有多美?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的《容止》篇专门写美男子的仪容,其中潘安占了极大的篇幅:“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莫不连手共萦之。”刘孝标注引:“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晋书·潘岳传》载:“岳,美姿仪。”《文心雕龙》说:“潘岳少有容止。”虽说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潘安到底五官如何、身高几尺,他的美貌却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在那时候他就已经有了大批“粉丝”了。潘安每次出去游玩的时候,总有大批少女追着他,那绝对就是个追星的架势。追着潘安的一批批少女老妇又是给他献花,又是给他献果。潘安每次回家的时候,都能够满载而归,这也就成为了“ 掷果盈车”这个典故的由来。《晋书·潘岳传》里记载有这个小故事。潘岳每次上街都能弄一车水果回来,自然惹人羡慕,而当“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返。”《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丑男还有左思:“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张载是被小孩子扔石头乱砸,左思则更惨,挨女人们一顿乱唾。张载和左思都是当时著名文人,掷果与掷石、乱唾绝然相反,这让潘岳的名声更大了。中牟县史志办的王曜聊曾考证,历代诗词中首次使用“潘安”者,是唐代杜甫的《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卫玠(公元285——312年)是和潘岳同时代的另一个美男子,可以断定潘里的“潘安”就是潘岳。在说唱文学里,首次出现“潘安”之名的则是唐代的《敦煌变文》。戏剧中使用“潘安”就稍晚一些。
7、“掷果盈车”或“掷花投果”
“掷果盈车”或“掷花投果”,出自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潘岳人长得很美,他驾车走在洛阳道上,连老妇人也为之着迷,那些妙龄女子更是争相一睹潘岳的美貌与风采,她们纷纷往潘岳的座车里投执花果,以示爱意,潘岳因此常常是满载而归。潘岳成了人们心目中美男子的标准人物。现在人们引用这个成语比喻女子对美男子的爱慕与追捧。
8、“金谷俊游”或“金谷二十四友”
通过对以上成语典故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潘岳既是颇有政绩的官员,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为官为文,成绩斐然;潘岳既是孝敬父母的好儿子,又是忠于爱情的好丈夫。为子为夫,堪为楷模;潘岳不但才华横溢,而且相貌出众,真可谓才貌双全。
Copyright © 2013 jspans.com 版权所有 江苏潘氏宗亲网
本站由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 粤ICP备1502905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