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1785.6.30—1850.11.22),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被誉为中国的民族英雄,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因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失败而成为替罪羊发配伊犁。去世后赐谥号“文忠”赠太子太傅。 潘锡恩(1785.5.4—1867.12.14)皖泾县茂林潘氏,字纯夫,号芸阁。晚号耘谷老人。曾任江南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晚年晋封太子少保,去世后赐谥号“文慎”。
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林则徐列第二甲九十二名进士中的第四位,潘锡恩列第三十五位。中进士后两人都被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其后潘锡恩在任会试同考官后的第二年(1817年)大考中名居第一,其所写的《澄海楼赋》一文深受嘉庆皇帝的欣赏。潘锡恩清道光年间,主持治河工程,不仅有治河方面的奏疏,而且还写过《畿辅水利》等专著。林则徐和潘锡恩同年出生,同榜进士,同入翰林院,同朝为官,同任过封疆大吏。因为这些原因,两人交情深厚,视为知己。在清朝嘉庆、道光时期曾有一段不平凡的交往。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月林则徐任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月时写了一封致潘锡恩的信。信中提到广州的夷务是一件棘手的事,林则徐为不负重任,殚精竭虑,但内无可用之才,外则海防吃重,所以“须鬓皓然”。信接下来是对潘锡恩所辖江南河道的关切,提醒他治理河道中的薄弱环节:“惟杨庄坝与双金闸,未免费神耳。”林则徐在公务冗杂之余,流露出的对友人的云树之思令人动容。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因战事不利清政府求和,道光帝下旨斥责林则徐在广东“办理不善”,56岁的林则徐被贬至伊犁。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林则徐到达永昌水泉驿收到家书,从中了解到中英“和议一事”,又收到陕甘总督富呢扬阿抄来的京信。因信息渠道不畅,林则徐有“不知现在究何为也”的茫然。跌入人生谷底的林则徐苦闷至极,他想到了自己的故交潘锡恩、王莲舟等人,这些人是他困苦时候最温暖的慰藉了。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冬林则徐又于伊犁给潘锡恩写了第二封信。这时林则徐的心态与在广州要大有作为的表白大相径庭,信的主格调是消极的。对自己的境况一笔带过,转而是对潘锡恩的赞许和挂念。信的重点是谢绝在京诸友对自己的赎救。林则徐认为自己在洋务一事上是处置不力,“罪所应得,赎之一字不取言亦不忍言,况且一切皆关定数”,不能遽而上达,唐突圣上。林则徐尤其感激潘锡恩在其中的组织发动、解囊赎锾之举,林则徐知道潘锡恩在1829年因治河获罪而赔补的钱款还未能还清,自顾不暇,“正弟所代为蹙额,乃犹于涸辙中相濡以沫,使弟何以自安”,又宽慰对方,在需要用得上钱财的时候他是会毫不客气开口的。但林则徐还是在信末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三十年同谱,殆若星辰,白首怀人,只增感喟。”清代方浚师所著的《蕉轩随录》中有一副林则徐赠潘锡恩的对联:“三策治河书,纬武经文,永作江淮保障;一篇澄海赋,掞天藻地,蔚为华国文章。”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潘锡恩的平生伟业:潘锡恩提出的治(黄)河三策,是其生平得力之作;在御前考试时所写的《澄海楼赋》,光照天地,蔚为华章,这是林则徐对潘锡恩一生功业的最高肯定和褒奖。(以上一段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2年总第2298期,标题是:林则徐和潘锡恩的同榜之谊。此得本文作者略加修改)。
林则徐写给潘锡恩第二封信(原信载清人陈康琪所编的《燕下乡脞录》)中:忆自河间试院(注1),剪灯一谈,岁月不居,违离六寒暑矣。弟以瀛鉌负疚,绝漠投荒,遂不敢轻修竿牒。然逖闻阁下重持河淮之节,未尝不以手加额,为朝庭庆得人,良以近年河事逾难,求一殚洽见闻而又勇于任事者,则阁下诚今日之潘乌程矣。乃至上游全黄入湖,年余未能挽正,扬淮屹屹,水衡不举。则乌程当时尚不至如是制肘,而阁下今日更为其难。此远人所不能释然于怀,而又不敢尽宣诸口者也。昨接关内书,知江左内僚有欲为弟赎缓之议,阁下慨然以名世为倡。左骖解脱,义重齐婴,特愧弟为未能为越石父(注2)。闻有斯举,不禁铭心胸而汗项背矣。弟受恩深重,获咎异常。即窜逐终身,亦罪所应得。赎之一字,不敢言,亦不忍言。且马角乌头(注3),皆关定数。唐太宗计云:“待予心肯日,是汝运通时”(注4)。况圣心即是天心,放臣依恋之枕,固未尝一日释。亦惟静冀天心之转,敢遽求生入玉门关耶?此事定须中止,不可渎呈。弟以分至诸同仁,沥忱辞谢。闻阁下与江翊云书,嘱其妥为斟酌,倍仰识周见到,先得我心。翊云深悉鄙怀,亦不肯轻举。至同仁所集之费。弟尚未能一一知之。已托其代为询明,分别归赵。阁下十五年前分赔之款(注5),尚未就清,正弟所代为蹙额,乃犹于涸辙中,相濡以沫,使弟何以自安。亦惟谆嘱翊云,寄缴台端,感同拜受,友朋通财之义,亦视其时。俟阁下得有从容,解推未晚,弟非敢于至爱前稍有客气也。三十年同谱殆若辰星,白首怀人,只增感谓,此时宣力于朝者,内惟蘅畦(注6),外则阁下及睛峰。伏惟闳树远猷,以时珍摄为望。兰友急流勇退,可谓哲人知几。此时曾否还都,仰上留浦上?乞于晤次及通书时,代达鄙念。
今译如下:回想我们俩在河间试院相遇时(1838年),彻夜长谈之景,日月如梭啊,当时依依不舍分手转眼就过去了六年。我因没有为朝庭办好事情而获罪,被流放一路艰辛来到这大漠荒原之地。一直没敢轻率给你写封信,现听到你再次主持南河重任,不由得十分高兴,感到朝庭用人得当。一直以来南河河患不绝,治理难度大,要想找一位既知识渊博又勇于任事的人很难,今天你好比明代的总理河道大臣潘季训再现。目前南河上游的黄河水漫延河湖,运河上下淤塞,一年多来一直不能归入正流。以至于中运河、里扬运河的河患不止,水势不顺,形成难以逾越的局面。就是明代潘季顺治理这段河患时也没有遇到像今天这样的难度,想起目前你的治河困难,我远在千里之外为你时时担忧,可又不能将我份担心告诉你啊。昨日我接到内地的来信,知道家乡好友和同僚想为我赎罪开脱,你慨然以自已的身份倡导,犹如春秋齐相宴婴救越石父的义举,可是我做不了越石父啊。今知道你们为我赎罪的消息让我刻骨铭心的感动和惭愧。我受皇上的重用,认真办事,但又受到非议而获罪,并受到流放的处罚,我罪有应得,赎罪是我不敢说更不能想的事,就好比马头上能生角,乌鸦能变白头这种不可能的事,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事。唐太宗说过:要等朕心情好时,你才会有好运气。皇上的任何决定,就是天意不可违。作为被流放的罪臣,虽然时时还在关心国家大事,但只有静心等待皇恩浩荡,我能违背圣意回来吗?所以你们帮我赎罪一事一定请停止,更不要轻率的申诉,我已将此意告诉了众多同仁好友,并真诚感谢大家对我的好意。听说你也给江翊云写了信,告诉他赎罪一事要谨慎斟酌,感到你想问题是十分周到的,也很懂我的想法。翊云友也是很了解我的,所以也未能轻率从事。至于大家已筹集的费用,我未能详知,已托云翔代为查问,一一归还,芸阁兄你十五年前因河道治理未果一事,受朝庭呵责巨额罚款,至今还未赔偿完结,我还在为兄发愁,至此之时,你还在为我张罗,此等情谊让我十分感激不安。并请你代为转告翊兄将所筹款项归还各位。并转告我对大家的感谢之至,朋友间的深情厚义,历历在目啊。待今后芸阁兄经济宽裕之时,再解囊相助为时不晚,到时我也会毫不客气开口的。你我二人三十年同榜友谊之深。就像早上可见到星辰那样稀少,现在年迈之时回想起来,途增感慨啊。眼下朝庭中能做点事的,上惟有蘅畦兄,地方上你芸阁兄和睛晓兄。望你们能遇事深谋远虑。周密计划,时时保重,遇难知进退,此乃宋代程頣所述的哲人知已所见。
芸阁兄现是否在京,还是仍留在清江浦?因不能相见,只有写此信,表达我对你的深深思念。
原文小注
1、忆自河间试院:直隶河间府科考场所,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在进京途中,经直隶河间试院与潘锡恩相遇,时潘锡恩任吏部左侍郎,提督顺天府学政。
2、左骖解脱,义重齐婴,特愧弟为未能为越石父:引自《晏子春秋》,越石父春秋时齐国贤人。 齐相晏婴解左骖赎之于缧绁之中,归而久未延见,越石父以为辱己,要求绝交,晏婴谢过,延为上客。越石父原来是一个奴隶,晏子觉得他是个人才,就花钱为他赎身,并与之结交。可是越石父却因为晏子对自己怠慢无礼而要求绝交,晏子于是赔礼道歉并改正错误,对他更加敬重。可见做人要有骨气,头可断,人格尊严不可辱。
3、马角乌头:比喻馬頭生角,乌鴉頭變白,这是不可能的事。
4、待予心肯日,是汝运通时:这是唐太宗说过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要等朕的心情好,你才有好运气。
5、阁下十五年前分赔之款:潘锡恩在道光七年(1827年)因治水通漕运未能及时,得旨降为四品顶戴,所有倒塘灌放各费即著该督等按成赔补。
6、内惟蘅畦:祝庆蕃(1777~1853),字晋甫,号蘅畦,河南固始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科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学政、光禄寺卿、左副都御史、刑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左侍郎、户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
潘锡恩玄孙潘祥鶤二0一七年三月写于四川德阳市
Copyright © 2013 jspans.com 版权所有 江苏潘氏宗亲网
本站由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 粤ICP备1502905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