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潘氏宗亲网 > 人物传记 >无锡惠山古镇潘旌孝祠

无锡惠山古镇潘旌孝祠

江苏潘氏宗亲网 来源:原创   作者:潘伟昌   阅读:1772017/2/7 0:00:00

——叙锡山潘氏孝子支潘志道、潘稷等孝行的故事

    惠山古镇潘旌孝祠,今位于宝善桥上河塘25号,在昭忠节祠与孙继皋祠之间,据邑志记载“潘孝子顺孙祠,在惠山寺塘泾,祀孝子志道、顺孙稷,嘉庆二十—年(1816) 裔孙觐光等请建,” 经御批建祠后,主祭祀两孝子,配祭祀望龄,廉、大礼、本郊 。至后孝子祠,因兵燹之乱,多次被毁,迄今、市人民政府为保护惠山古镇,潘旌孝子祠在原地得到重建。

                         孝行卓著的潘志道

潘志道,字嗣安、诏旌孝子,潘载基、字养田,是孝子志道的父亲,养田公,自幼父母双亡,一直随祖母世居无锡县洛社,至后,由于居地门楼失火,迁居于无锡寺巷口(邑志;寺巷、清宁巷北、东为观前街) 。养田公平素为人忠厚,乐于助人、发家不忘济贫。父亲成年后,开设典当铺,家里慢慢富裕起来,有一天,有一偷盗贼,翻墙入室偷盗被众家人擒住捆绑。养田公—看贼人是位年少之人,相貌端庄,身体魁伟,心生疑惑,于是将这少年带至厅堂,问明原因,少年说;“父亡母病无法奉养,才出来偷盗财物,帮母治病,至此,悔不该如此,请原谅放归,今后—定努力改邪归正,勤奋劳作奉养母亲”少年一再悔过,养田公了解实情后说;“我现放你回去奉养老母亲,今后不可再操此业,” 边说边解去捆绑的绳索,临走时又送他千文铜钱,要求帮他老母抓药治病。因此,孝子志道自小受父亲品行的影响,从小好学上进、知书达理、为官廉洁、救济贫民、孝顺父母。志道公成年为官后,乐善好施、孝顺母亲的行为,当时在省、府、县志上都有记载,并得到当朝的颂扬。

                 潘志道孝行传记二、三事;

故事() 

据无锡邑志记载和有关资料记载: 康熙年间,无锡县城寺巷口潘氏典当铺老板载基,喜生—子,取名志道、字嗣安,锡山潘氏(营桥派)孝子支十六世因父母年长得子很欢喜,志道从小聪惠,学习勤奋、乐于助人,成年后,考取功名为—地方官,常年在外,其母沈太宜人,因思念儿子常流泪,正是儿行千里母担心,至使两眼有病失明,儿子在外得知母亲患病信息,即辞官回乡侍奉母亲,回至家中,志道每天晨起后,即双膝跪地,然后张开口,用舌尖轻轻为母亲病目舔摩,数月后母亲眼睛得到复明。此事传出,得到众邻好友们的赞许和传颂。

故事()

有一天,老母亲突患急病,儿子志道即刻去请中医上门为母亲医治,经两位中医郎中看后都说:“此病从未见识,本人医药学识浅簿,无法医治” 。当时,着实急坏了儿子志道,医生都说无法医治了,怎么办呢?难道看着老母亲含泪痛苦去世吗?此间,突然想起世祖后裔多代行医为业,距家20里外,有世族老中医可找寻来为母治病,即时顾车前往,来回—趟,到家己暮时,母亲病况已危在旦夕,经切脉、刺针后老母复醒,即刻开方、抓药、煎汤,家人们都去按步忙碌,但是,族中老中医说:“药方已开出,此是古方必须要有—药引子,方能有效医治你母的急病” ,志道急切问之要什么药引子?老中医很慎重地说道:“要用亲子股腿之肉同药煎汤饮之,方可有用,达到疗效,不知你肯否!” ,此时,志道毫不思索,为了老母亲治好病,寻来快刀,卷起裤管就在股腿上割下了一块肉,作为药引。母亲知悉后很感动,经悉心侍奉,终于使母亲病体得到痊愈。

志道的侍奉母亲孝行举止行为,其儿子潘果从小看在眼里,更铭记在心中,父亲的孝行,经民众的传扬,很快得到府县的表彰。

故事()

潘志道平时乐于助人、济困救急,愿为贫穷之人施舍钱粮,当地民众称其为潘善人(邑志有记载) 。某年隆冬季节,路过一家半掩低矮门户,—眼望其家中,有位衣着简朴的贫家妇女,仍在紧张纺纱劳作,再看家中无有余物,确为清贫人家,顿生憐念之心,随即从身上取出数两纹银,用手绢包起放在门旁,叩门告知门口你家有遗物请取回,此时,贫妇拉开虚掩的大门,见门旁有—小布包,打开一看竟是银子,好生奇怪,便说:“我家不可能有只许多银子,是你想调戏于我放置在门旁吧!我家虽然贫穷,但靠我的辛勤劳作,还能过得去,望你拿回去给更需帮助的人。” 志道公不觉—愣,也感尴尬,正好有人路过,帮助解说:“这是潘公,他是—位乐于施善之人,见你家贫苦,设法周济于你,并非要调戏你呀!” 贫妇听后,方知原由,并不再怪罪,但银子绝不肯收受。志道公再三推说不肯受,即收回银子,回至家中,惊叹这位贫穷妇女竟是—位勤劳厚道的非常之人也!为之赞许!

故事()

椐邑志记载相传,无锡有位名人蒋衡,曾有《锡山二善人传》记,说的是潘志道与杜华仙为无锡县锡山乐善好施二善人的故事。

曾说,志道公在年高之时,还经常去做善事,每逢年荒或天寒地冻的日子,更是关注贫穷人的生活,老百姓有否冻馁之苦,他总是想方设法去周济帮助他们,为他们施舍钱、柴、油、米,监督赈灾粮米的发放,并且,对关在獄中的囚徒,也很同情他们被逼无耐,走上犯法的道路,夏季逢高温酷暑天,为他们送去汗布毛巾,葵扇,凉席,到了寒冬时节,又为他们送去御寒的棉被、棉衣等物品。为此,刑满被释放的囚犯们都会去寺巷口,志道公家门口叩头谢恩。

志道公孝行善举,在当时深受无锡地区贫苦民众的拥戴和传扬,并在省、府、县志上均有记载。

                      济贫行善的潘果

潘果,字让村、让卿,一字师仲,潘志道长子,平素尚义,乐于施善、济贫、乃与父孝行善举相似,为人厚道仁朴,处事歉让、通情达理脉,不喜华丽辞藻恭逢,清代雍正元年(1723) 春,乡试取得好成绩,秋天考中进士,但时年已过五十岁了,历任湖南宜章县知府、永顺府同知、辰州府知府。椐后裔孙辈潘江记忆叙述祖父潘果的二、三事:

忆叙—;

潘果为官后,首任湖南宜章知县,任上有业绩,后调任永顺同知,永顺县是当时苗族和瑶族少数民族聚居较多之地,时因当地常有强横不法之徒聚众闹事,又因前任官吏,枉法纵容,不理民众冤情,百姓们白天上街遭抡,晚上家中被盗,老百姓吃尽了苦头。潘果到任后,执法严明,刚正不阿,一时间社会环境井然,强人不敢也不得横行,当地老百姓都很高兴,称潘果是一位敢于碰硬,公正清明的好官吏。但是,不久动乱又起,上级官员们坐视不管也不问,硬说是潘果压制民意,造成民变,并将潘果下狱问罪,结果是哗变闹事者越闹越凶,盗、抡、偷、案件更多了,老百姓对社会秩序更为不满,大家都去为潘果鸣冤叫屈,更有人上书省府,为潘果申辯冤情,—年后,上级官吏无法面对群众的义愤,以及社会的与论压力,无罪释放了潘果,并恢复其官职,(潘果在冤狱中,其儿子潘稷六千里为父去诉冤之事后叙 ) ,潘果在任职期间,秉公清廉,—心为民办实事好事,得到了民众的拥戴,后又调任辰州知府,到年老任满,才回转故乡无锡。

忆叙二;

潘果,年老回转家乡无锡后,仍居位在寺巷口老舍(旧时为观前街口、现为百盛公司对面城中公园地带) ,由于他乐于行善好施,如逢岁月年荒,就会在城中崇安寺施粥,天寒地冻时节,就会去救济贫苦老百姓。家中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是,施财捐物也可说是最多,因此,寺巷口的潘家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戴,他家孝行、善施、济贫的事,常为大家传颂。

忆叙三;

潘果,平生好学上进,并练得—手好字,邑志有记载;无锡县城崇安寺是当时繁华之地,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所以在此地要独立建造文昌宫,为募捐建造,潘果就带头在此惜字义卖,当时称这举措为“敬惜字纸”,这种义举做法也从这里开始。

潘果,不仅书法好,并且,尤为善长七言古诗,常和无锡名家陸庆元等人,在惠山古镇忍草庵吟诗答对。曾有《忍草庵读书图》,名家蒋衡为之题跋。这是潘果的业余爱好,所著有《晓沧集》他与华龙翔诗友,皆以诗名留于世。

为父千里鸣冤的潘稷

潘稷,字稼先,潘果长子,诏旌孝子顺孙。他父亲潘果,早年末生育,于是就领养—嗣子,名夔,后较晚才生,稷、望龄、廉、奭四子。稷为长子,因父晚年生子,对稷很疼爱,自小与父同睡,常常抱住父亲大腿而眠,还把父亲脱下的指甲,作为珍品收藏,不忍丢弃。稷自少性温孝顺,也很懂事,对父亲平素的慈行、善举、济贫行为都——熟记在心里,学习很聪慧,待人温和,秉性善良,做事认真,处事踏实。稷—生末娶生养,后嗣有—子继后。

潘稷,成年后,当父亲在湖南永顺府被冤入狱,信息传至家乡无锡,稷闻之信息,心中很是郁闷不畅,于是急切整束,日夜奔驰数千里,前往探望父亲,由于长途跋涉,饥饿疲劳,加之为父四处奔走鸣冤叫屈,心情沉重,一路之上又撰写“草疏代父赴死” —稿,此时,又没有那个人能知道他的心情,因而途中就得病,呕血而病死在异乡客地。临死之时,众人观之其容,太息命之不永,沒为父赎身以代,目不能瞑也!好生凄凉之状况。

—年后,稷父亲从狱中无罪释归,并沿途找寻儿子亡故之地,从其背篓中遗物,就有《代父死疏稿》—卷,内容表达清楚,语极为凄酸,人人阅视后,都有目含泪鼻之酸感也。篓筐遗物中还保存着父亲的指甲片,这就是他对父亲的念想之物。

后续叙言;

根据潘稷的弟弟潘望龄之孙潘江忆说;曾为潘稷作过传记,也写得很详细,但经历兵燹之灾后,均已化为灰烬。稷末娶妻室,由二弟潘廉儿子大礼顶嗣为后。大礼,字简斋,乾隆辛卯年(1771) 进士。任万全县(现河北省石家庄市管辖)知府,擢滨州(山东省滨州市)知州。大礼长子觐光,字晋飏,国学生,任福建福宁府知府。次子建勋,恩贡生。

潘江又说:惠山上塘泾潘旌孝祠,是供奉高祖嗣安公志道,伯祖稼先公稷,以孝传家,以德治家,孝子顺孙,萃于一门,光耀门楣。

然而,两孝子之后,族中读书出仕人、也寥寥无几。

又椐谱文记载:潘稷的三弟潘奭,后裔子孙迁徙扬州瓜州(约在1770年左右),后裔子孙无考。

惠山古镇的潘旌孝祠,所供奉的孝子,他们的孝行善举事例均为后裔子孙缅怀和追思,也是我们传承和弘扬前辈精神,提振家风,激励后人的动力。跟随着时代的变迁,古镇各祠堂布展以及祠堂文化的深入研究,它的精神文化在人们的心灵上得到了提升,祠堂文化也是连接人们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更是我们依归的精神家园。为积极开展孝道文化的教育,提高国人的道德品行,也是当今一项重要的举措,让我们为孝道文化的传扬而奋进吧!

 

无锡《锡山潘氏》二十六世裔孙潘伟昌撰文

2017.2.5

 

参考文献:

1、《锡山潘氏宗谱》

2、《湖山叠影楼诗钞》第六卷

                                            无锡潘孝旌祠远景

                                              无锡潘孝旌祠正门

Copyright © 2013 jspans.com  版权所有 江苏潘氏宗亲网
本站由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 粤ICP备1502905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