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潘氏宗亲网 > 宗亲活动 >关于《江苏潘氏族谱目录》编写工作的建议

关于《江苏潘氏族谱目录》编写工作的建议

江苏潘氏宗亲网 来源:原创   作者:潘广州   阅读:9292014/6/30 0:00:00

各位领导、各位宗亲代表、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江苏家谱目录》编写工作提几点意见,供大家讨论时参考。

一、编写《江苏家谱目录》的意义

江苏潘氏人口在数十万,是全国潘氏人口较多的省份。我们的祖先长期以来,为了传承潘氏文化遗产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有的承了巨大的精神、经济方面的损失,事迹感人,可歌可泣。但由于长期受到经济、文化、信息等方面的限制,特别是文革期间,在破四旧极左思潮影响下,多数家谱被付之一炬。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台湾宗亲、海外侨胞思乡之情日趋浓烈,纷纷来大陆认祖归宗。国内宗亲也急需通过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了解祖先迁徙历程,为族谱的研究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省宗亲分布较广,仅留下的家谱,也是收藏零散,没有专门的目录,对家谱的发掘、研究、世数对接和资料查找带来很大的难。与湖北、广东等省份明显滞后,需迎头赶上。

19841120日,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通知中明确指出:家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到很大的作用。编写家谱目录目的主要是为了继承祖先传承文化,发掘历史文化遗产,连接宗亲关系,增强宗亲联谊。可以说编写家谱目录是服务当代、惠及子孙的功德之举。

 二、江苏潘氏家谱目录的具体内容

(一)书名

 拟采用《江苏潘氏家谱目录》作为书名,

(二)具体内容

《江苏潘氏家谱目录》主要收录江苏范围内的所有潘氏家谱的公共部分内容,由序言、索引、正文、报送单位名单、后记及附列资料六个部分组成(详细目录待成书前确定)。索引按江苏行政区划排序,编有代码,以便查找。目录由域名、堂号、版心、编修时间、主修、版式、存卷等内容构成。正文主要包括谱序、跋、  流源、始迁祖、世数、辈序、分支等,对祖上墓志铭、重要人物传记,有价值的家传、家训、族规、祠堂、像赞、茔坟、艺文、恩荣录、五服图、修谱人名、领谱人等可以进行摘录。由于各地家谱内容详简各异,在编收时很难照顾其篇幅大小,只能力求平衡,保持原貌。书的后面附有历史年号对照表、史上移民介绍等资料,供族人在编修家谱、世数对接、寻根问祖、宗亲联谊等活动中参考。

三)现存家谱基本内容介绍 

根据上述内容,,在家谱收集过程中,我们可能遇到一些不太注意的问题,为了大家统一认识,现作简要介绍。

 1、家谱目录内容的构成  

(1)书在封面、扉页(书名页)、卷端(正文第一页首行)、版心几处中多择一最能体现该家族详细支派、居地者著录。其与它处异名者,于备注项中注明。

上述各处均未标明居地者,尽量查出居地,并用园括号冠于书名前。
  (2)卷数。除著录正文卷数外,另有卷首、卷末或附编者,亦加著录。无卷次者著录作“不分卷”或“一卷”。
  (3)纂修情况和纂修人。各书的修、撰、纂、编、辑,拟、述、重订、续编、重修、续修、补修,增修、几修等词,皆依原书著录。 
  纂修人一律著录最后一次纂修者。纂修人为二人以下者全部著录;为三人以上者,著录前一人与末一人,并加“等”字以示区别。纂修人不可考,则著录作“佚名纂。” 
  纂修人前用园括号加冠其朝代。朝代不可考者用(?)表示。解放以后纂修者,纂修人前不冠朝代。
  (4)纂修时间和版本。纂修时间与刻本时间相隔五年以下者,只著录版本时间;相距五年以上者,须注明纂修时间。

 (5)存放地点,如馆藏家谱则注明XX图书馆,如家藏族谱,则注明XXX收藏。
 6)版本时间的著录,有书名页者,从书名页之刊竣年代;无书名页者,从序跋之最晚年代或凡例、署端(题写书名)年代,但用园括号注明。

(7)版本项并注明是稿本、木刻本、铜字本、石印本、铅印本、影印本等。

例:“重刻明修荥阳堂(维扬)潘谱,(明洪武年)XX,(明崇祯末年)潘X纂,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十二卷,上海图书馆收藏”。   以上各处皆无年代者,于备注项下注明记事所止年代。 

 2、族谱的一般格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此种图谱最迟在南宋时期出现,其特点是将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字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齐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其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有不少家谱采用这一图谱。    

  3、家谱的基本内容。

 1)谱序:有自序和他序的区别,其内容为叙述修撰缘起,修谱目的,本谱的修撰历史、过程与内容大要,修谱的人员构成,修订年月,家族的渊源传承和迁徙经过,郡望,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以及对谱学理论的认识等,作用是宣扬本谱主旨,颂扬祖德,使子孙读后能敬祖向善。如果本谱是续修之作,那么,除收载新写的序外,以往历次修谱的旧序也一并收入,对于续修次数多的家谱,有时新旧序能多达数十篇。此外,为了增光族望,还会专请当代名人作序,并将以往名人为列谱所作的序也依时代先后排列收载。谱序在有些家谱中亦有别称为 谱说谱铭谱券等。 

 (2)题辞:不是每部家谱都有,大多是前代皇帝或名人为本家族或家谱的题辞,放在显著位置,目的是以此炫耀家世。 

 (3)凡例:也有称谱例,主要是介绍本谱的纂修原则与编写体例,收录范围,结构特点,各种著录规则,本谱中各类目的立类理由,适用范围,各种可入谱和不可入谱人物的标准,以及诸如如何避讳等行文要求,中心是强调家族血缘的重要性和谱书记述的真实性,内容较丰富,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 

(4)谱论:也称谱说、援古,主要收录前代名人学者谈论谱学的简短语录,其中尤以欧阳修、苏洵、朱熹、程颐、曾巩等宋儒语录最为普遍,也有将明清两代皇帝的谕民榜、谕民诏令载入谱中,作为另一种类型的谱论。

(5)恩荣:也称告身、诏敕、赐谕、公文,集中记载历代皇帝和地方官员对本家族或某些成员的褒奖和封赠文字,包括各种敕书、诏命、御制碑文等,有的还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员为本家族题写的各种匾额,目的是通过重君恩来彰明祖德。 

(6)图:明清时代家谱的卷首,多数都有图版,内容不完全相同,一般具有祖庙、祖茔、祠堂以及牧场、水源或住宅四至图。 

(7)节孝:宋代以后至明清,特别重视节孝,家族中出了节妇孝子,是全家族的光荣,因此,很多家谱都在首卷立节孝一章。 

(8)像赞:将本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有些还写上赞语,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熏陶后人,使后世子孙起敬起孝,且可惜为感奋的目的;有些还刊载一些先人遗墨。 

(9)考:有疑则考。一个家族,存在几百年、千余年,自然有些事情不太清楚,可修谱时又必须写上;因此,只得进行考索。通常需要进行考证的,大抵有如下内容:姓氏来源、得姓始末。始祖、始迁祖、支派、迁徙经过和原因、如今分布、某些世系、仕籍、先人科名以及祠庙、祖茔等,尤其是本支的迁徙、定居历史和各支外迁史比较重要,其中以先世考最为重要,也最为常见,也有的家谱将这些内容称之为谱镜、谱撮。 

(10)宗规家训:可单称为族规、族约、祠规、祠约、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议、家典、家范:家训、家箴、规约、诫谕、宗禁、祖训、规条,是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和教化家族成员的家族法规,内容广泛,基本上为修身、齐家、忠君、敬祖、互助、守法等方面。其中一部分为规约,族人必须遵守,如有违犯,则以家法制裁。另一些为训语,主要为劝戒的内容,教人做人行世的道理,这部分通常称为家教。还有一部分为庙规,也称家礼,为家族祭祀礼仪,如祖庙祠堂组成,祭祀规矩、程序,婚丧仪式等等。这部分内容是封建伦理道德在家谱中的集中体现。 

(11)祠堂、祠产、坊墓:记录家族祠堂的历史与现状、规制、神位、世次、祠联、祠匾、配享、崇祀、管理,以及祠产、义庄、义田、祭田的管理和牌坊、祖茔及各房墓地的分布与坐向等。 

(12)派语,也称字辈,为记载族人的排行字语。封建时代,家族排行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大多是由皇帝、名人、祖先确定,子孙后代一代一字作为排序,有的则以字组词。 如忠、厚、传、家、远。

(13)世系:也称世表、世系表、世系图、根图,是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这是家谱的主要内容,通常是五代为一表。 

(14)世系录:也有家谱称世序、世系考、传实、行实、世录,是对世系表的解释,即记录一个人生、老、病、死、葬的简历,内容包括父名、排行、名、字、号、生卒年月日时、享年、官职、功名、德行、葬地、葬向、妻妾的生卒年月日时、封诏、岳家、子女、女嫁之人,有无富贵外孙等,特别重生死、血统。 

(15)传记:与世系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世系录是本家族每个男性成员均有,而传记类则是家族中有功名贤能、特殊事迹、丰功传业、名可行世之人方可入传。形式包括行状、墓志铭、神道碑和年谱等多种。传记又可分为内传、外传两种,内传为有懿行的女子传记,外传为男子传记,可由后人写,也可请当代名人写。也有的按德行、孝友、烈女、仕宦等分类排列。 

(16)仕宦录:也称荐辟系、科第录,用以记载族中历代及第人仕族人的名单、履历、科名、政绩、功勋、著作等。 

(17)志:家谱中另一种比较重要的内容,大多为家族中专门资料的汇集,如科名、节孝、仕宦、宗行、宗寿、宗才、封赠、族内学校、、学产、历代祖屋、祖茔、祖产分布等等。这是明清家谱取法于史书中的,即专门史而成。 

(18)杂记:其他类不收或遗漏的均在此处叙述,大多为本家族的一些专门资料,如男女高年、争讼。田产、茔地的契约、合约、合同、诉讼文书等,范围很广、很杂。 

(19)文献:也称著述、艺文、文苑,收载的均为本家族先人的著述,其中包括各种家规、家训、家范、墓志、行状、诗、文、帖、简、奏疏等。有的全收,有的仅开列目录。 

(20)修谱姓氏:一般包括两项内容,一为领衔、编纂人姓名,一为捐献经费人姓名,均列在谱未。 

(21)五服图:五服是封建家族法规的重要依据,很多家谱后附五服图,目的是为了令族人重视和了解,不得混乱。 

(22)余庆录:家谱修成,末尾照例留几页空白纸,上书余庆录,意为子孙绵延,留有余庆。 

(23)领谱字号:为了防止家谱外传,一般在家谱后都有顺序号,或用一段特殊文字,如撷取《千字文》中的一段等,然后登记注册,某人领某号,定期抽查。 

此外,在有些家谱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内容,如某些家谱专设义谱一类,收载族内各支所收异姓养子、义子的世系,有些家谱中收录有家族中重要人物的年谱资料等。还有些家谱则在谱末专辟修谱志附记等篇章,专门记述本次修谱的经历和遇到的问题等。也有的家谱会注明修谱时的收支账目。近代一些家谱后面,有的还附有一些统计图表,如人口等。 

  4族谱目录索引

  本书索引以收集到的家谱按照江苏行政区划编码顺序排列,查找时按照前面的目录,只要找到区划编码后面的页次就可以查到你所需要的内容。区划编码分为县级编码和镇级编码两个部分,查找是需先查县级编码,然后查找乡镇级编码。

  三、族谱目录编写程序

  1、宣传发动

  家谱登记是编写家谱目录的最初程序,也是编写家谱目录的关键环节。家谱登记要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通过走访、通讯联络,形成共识,自觉投入到家谱目录编修活动中。

  2、家谱登记

  家谱登记是为了充实家谱目录内容的原始资料,内容要完善,资料要真实,用词要准确。所收集的资料力求保持原貌,对个别明显字句上、的差错允许改正。对谱序、源流图、世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文责自负,待今后由矛盾的双方协调解决,编写时一般不予纠正。为了便于顺序一致,家谱登记可以通过下面表格进行。

上表能够用文字表示的,用文字表示,如第一行主修地址、堂号、旧历年号、主修人、存谱人、印刷版式、家谱格式等;不能用文字表示的可以用数字表示,如区划编号、存卷数量、像赞尊数、艺文篇数、恩荣录条数、公元年月等;其余则填有或无。

3、收集与归纳

 根据以上登记范围,能够提供原件的尽量提供原件,不能提供原件的可以提供复制件(复制、影印、扫描),提供复制件的,要尽可能将家谱的公共部分全部提供,以备录用。对基本完成编修的各地家谱,经编委会多数人同意可以作为录入内容,对正在筹备别写家谱的宗亲要加快编写进度,争取录入本书。各市宗亲组织负责人或召集人,负责对本市内家谱收集、归纳和整理工作。县级收集人由市级分会委派。市、县收集人需出具省分会提供的家谱收集回执接收家谱,任何人不得擅自以分会名义向宗亲索取家谱,不得隐匿、伪造家谱,业经发现,分会要严肃查处,向全省宗亲通报。目录出版前,奉献家谱的宗亲有权向省分会询问家谱的收存、保管情况,由分会编辑部负责回复。

4、家谱选送

各宗亲组织负责人或召集人收到宗亲送来的家谱要写“收到回执”(格式由分会提供),先由各市级宗亲组织进行归纳整理,后集中送《江苏潘氏家谱目录》编辑部,地址为:江阴市祝塘镇潘维初收、  同时将选送部分复制或打印成电子档传入“江苏潘氏邮箱”邮箱号为“jspans2013@126.com。各地选送的资料打印件标题为宋体三号字,正文为楷体四号字。

 5、编排印由分会编辑部统一编排并组织印刷,版面为24开双面,一般字号为五号字,插图为彩色和黑色两种,校对工作待打出大样后先经选送单位校对,然后由编辑部统一组织校对。

6、出版发行

由分会统一出版发行。本书为内部资料,经费来源以捐赠为主,如捐赠款项依然不能满足经费需要,可以适当收取一些工本费

 四、时间及质量要求

  1、首先要做好家谱目录的归纳整理工作。各地家谱收集后,通过梳理,统一送交省分会编修部,编修部通过整理归纳后,通过《江苏潘氏宗亲网》和《江苏潘氏》会刊予以分期分批公布,凡是能够对接的,及时与相关宗亲反馈。要始终坚持“先联络、后理顺”的原则,暂时无法对接的,并列于目录之中,待进一步进行考证。

  2、保证家谱编印工作质量。

 家谱蕴藏着大量的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家族制度及地方史的资料,家谱质量代表一个姓氏的形象。在编辑家谱目录的过程中,要提高编印质量,规范、完善目录内容,认真辨别、考证一字一句,绝不能敷衍搪塞、牵强附会。我们要本着对古人公正,对后人负责的精神,花时间、下功夫做好编修工作。对历史人物记载、传记、碑文进行认真辨认考析,力求保持原貌。对一些无法辨认的词句,允许出现空缺以方块代表,待今后补充。对用古汉语体裁撰写的文章,有条件的要进行释译,当地无法完成的可以由省分会编辑部组织力量协助翻译

  3、时间要求和资料传递。

 (1)2014年7月-12月为宣传发动阶段。各市要通过宗亲组织联系各地宗亲,年底前县级覆盖面达到100%,镇级覆盖面达到90%以上。

 (2)20151月-20156月为采访收集阶段。各市级宗亲组织要指派专人,深入县、市、乡镇采访,力求全面、完整、清晰。

 (3)20157月-10月为归纳整理阶段。先由市分会进行集中、梳理、翻译、誊清、收录。省分会将组织编写委员会进行分析研究,将结果通过《江苏潘氏宗亲网》和《江苏潘氏》会刊予以分期发表。分会将刊印出版《江苏潘氏宗谱目录》,它将成为江苏地区潘氏家谱资料的重要历史文献。

4)2015年底前完成省内《潘氏家谱目录》编印工作。

 五、实行文件收发责任制

分会将发出关于编写《江苏潘氏家谱目录》的通知,收到通知的宗亲,请他们提供回执或签收证明,收到各地宗亲的家谱等资料,要提供收到证明,以便责任明确,根据充分,确保资料的安全。

 编写《江苏潘氏家谱目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省宗亲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我们希望在此项活动中能够出现大批的热情认真,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为该项活动给力,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共同完成这项功德之举。对在编写中做出贡献的宗亲和同仁,将在书中予以彰显。同时也要明确责任,对一些地方收到通知不予理睬或拖延不办的,分会不承担漏编的责任。

                                2014年6月22日

 

 

 

 

Copyright © 2013 jspans.com  版权所有 江苏潘氏宗亲网
本站由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 粤ICP备1502905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