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潘氏宗亲网 > 人文地理 >在多元价值体系里评价潘岳

在多元价值体系里评价潘岳

江苏潘氏宗亲网 来源:原创   作者:江苏 潘德军   阅读:2722013/7/30 0:00:00
    一杯茶, 佛门品禅,道家体气,儒家见礼,商家看利。

体物缘情,各得所妙。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是认知常识,也是世界之所以精彩纷呈的原因。

可是近日来的遭遇,发现社会认知有问题,特别是家族研究的认知问题,不懂得尊重价值多元化,不懂得尊重学术研究。

我在山东潘氏宗亲网里,看到大家在讨论潘安。说了一句“八王之乱中政治一塌糊涂,潘岳偏要凑热闹,落了个为虎作伥的恶名”立马引来严厉的指责。谓我受了不良文人的影响,建议我好好研究潘安,要在群里混只好自己掌嘴,读书多了就会出错,看来还是少读为好,这样安全。

我在江苏宗亲网里,看到潘玉写的《对北宋名将潘美公世系源流的考证》观点新颖,很是欣赏,但老学究们就是反对,微词颇多。“天下潘姓一祖论”左右了他们,我从来就不相信这样无力的说辞。潘玉的“两祖论”引起各方反对,一个封国的人都以潘为姓,你告诉我你是哪家后人,都是季孙公的?我认为“多祖论”才切合历史,倒是后世的分支反而人丁不杂,源流清晰。

潘氏人物评价有不少存在历史歪曲,最典型的就是潘美。为之翻案的人很多,我赞成大家求实的精神。也想尽自己的力量写写,但还没有构思出新的角度,留在后面写难度更大。

《水浒传》里潘金莲也是历史污水泼了一身,幸亏施耐庵后人施胜辰深明大义,引咎自责,专程赴武氏祠堂作了为武、潘平反的十六幅配诗画。假如没有施家后人的举动,而事实也正如小说所写,你会怎样洗清潘金莲身上的污水呢?

真的如此,我也会维护一个弱女子的名声,从小说入手也能纠正其形象。我会说潘金莲是一个本质善良、品性坚贞、不屈权贵的好女子,不然的话她就成了张大户的小妾。至于后面她的堕落也不是她的错,是社会的错。就小说下个结论:潘金莲是一个原本良善、追求幸福、逐步堕落、值得同情的、集刚直与柔弱于一体的时代牺牲品。

这样看人看事就会公允,不能一味的说好,谁还没有一个错。要尊重客观事实,如实的评价祖先会赢得别人对祖先更切实的尊重。有不少老宗亲一旦遇到谁提咱祖先的不是就大加指责,一到祖居地或祠堂就赋诗一首极尽讴歌之能事,对此我很不以为然。家族研究属于文化范畴,理应存在不同的声音,允许不同的见解,家族研究才会有成就、有突破。

下面我本着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对“天下第一美男”潘岳做出自己的评价。

一、政治上轻进躁动,原则错误

潘岳字安仁,俗称潘安,小字檀奴,西晋人,祖籍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县)

潘岳政治上并不成熟,虽说他有较高的行政能力,但可以说以他的个性是绝不能从政的,“性格决定命运”用在他身上极为贴切,张扬的个性决定他的人生坎坷、结局悲催。

从潘岳的崭露头角就能看出,注定不顺。

晋武帝司马炎一天兴趣来了,下乡耕田作秀,大伙纷纷写马屁文章颂扬其事。结果潘岳作的《藉田赋》最好,词藻清艳,声震朝野。

潘岳是在效仿从祖父潘勖,殊不知他与潘勖的政治智慧相差悬殊。潘勖才敏兼通,明习旧事,《册魏公九锡文》是在曹操的暗示之下精心撰写的,是曹操用来进行政治试水用的,众大臣心知肚明,同声附和。

潘岳就大大不同了,本来众大臣们想出人头地,争相拍马。结果一看,小白脸胜出,新兵蛋子算什么东西!若是老臣、重臣倒也罢了,马屁敢拍得比我们好!嫉妒得要死,因此埋下了遭人排斥的伏笔。

潘岳负其才而郁郁不得志。时尚书仆射山涛、领吏部王济、裴楷等受宠,潘岳很憎恨他们,于是在宫殿大门柱子上写下歌谣:“阁道东,有大牛。王济鞅,裴楷鞧,和峤刺促不得休。”足可见其年轻气盛,不谙官场的潜规则。

潘岳到底具不具备为官的素质呢?执政能力又如何?毋庸置疑,才能出众。

潘岳被掌权者赶出朝廷。赋闲十年后,潘岳终于被重新录用。后任河阳(今河南孟县)令,勤于政事,倡导人民多植果木,全县林木丛丛,桃李处处,花影叠叠, 时人号为“一县花”。后转任怀县(今河南武陟)令,勤政爱民,政绩显著,擢升尚书度支郎,又迁升廷尉评(掌管朝廷司法),任著作郎(编修国史),转任散骑侍郎,后又升任给事黄门侍郎。“花县堂”“花贤堂”“黄门堂” “荥阳堂”等或源于任职地、或源于郡望地、或源于典故、或源于官职,都能看出与潘岳有关。在山东群里有人说他是潘岳的正宗嫡传,我是花县堂的,为什么我就不是潘岳的后人,谁封他的正宗嫡传,笑话。

曾几何时,恃才傲物的翩翩少年亦以鬓发花白。饱尝宦海沉浮,谁还会保持政治单纯,趋炎附势是所有为官者的共性,潘岳也不例外。

潘岳有两次被诛的经历,第一次他自己没有好好总结,第二次自然留给后人来总结了。

第一次,在怀县做县令潘岳做得有声有色、政绩斐然,朝廷提拔他到京城做财政部官员后来因为犯事被免职,不久被太傅杨骏引入门下做了太傅主簿。

这个杨骏,因女儿为晋武帝皇后,受武帝宠信,与弟杨珧、杨济势倾天下,时称三杨。290年,晋武帝病重,杨骏将其软禁在含章殿,身边侍卫皆换为自己心腹。武帝本欲以杨骏同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政,然杨骏平素即忌惮司马亮,便趁武帝昏厥之时与皇后篡改诏书,立自己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并督促司马亮往许昌上任。杨骏自知平素没有威望,不顾傅祗、石崇、何攀等人劝谏,大开封赏以求收买人心,我们的先祖潘岳为天下名士自然也在收买之列,做了太傅主簿。

杨骏大权独揽、执政严酷、刚愎自用、不纳良言、遍树亲党、疏远宗室。291年,贾后政变,朱振劝杨骏烧云龙门,斩贼首,引兵拥太子入宫。杨骏怯懦不决,最终被人杀死在马厩里。又诛灭杨骏三族,株连而死的共有数千人。

潘岳作为幕僚也在被诛之列,幸亏当时他公事在外,更有当权者楚王司马玮的心腹他的好友公孙弘替他说话。潘岳曾在公孙弘贫困潦倒时帮助过他,在生死当头之际公孙弘投桃报李救得潘岳一命,还建议将潘岳调任长安令。不幸之中当属万幸!

第二次,元康六年(296年)前后,潘岳回洛阳做京官,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活动,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文人团“二十四友”是为贾氏外戚集团进行文字煽惑的,潘岳是其中最卖力的一位。一提到这老宗亲们就会骂我,让我认真去读历史。

那个时候正是贾氏集团呼风唤雨的时候。贾南风想废掉太子,潘岳也被搅入了这场阴谋之中。一次太子喝醉了酒,潘岳就被安排写了一篇祭神的文章,并让太子抄写。太子早已醉得神志不清,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一通。潘安拿到太子写的文章以后,再勾勒几笔,把它变成了一篇谋逆的文章,导致太子被废,太子的生母被处死。虽不是策划者,但潘安在这起阴谋中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太子死后,赵王司马伦以为太子报仇为名,联合另外七位司马家的皇族一起发动了兵变,入宫除尽贾氏党羽,史称“八王之乱”。潘岳从前不仅得罪过赵王司马伦,而且得罪了赵王的发小孙秀。当初孙秀不过是个下人小吏,潘岳的父亲曾经做过他的上司,当时潘岳因为看不惯孙秀为人狡黠经常鞭挞他。

赵王司马伦囚禁晋惠帝自立为帝,他的亲信孙秀当上了宰相。潘岳竟然在朝堂上遇见孙秀拉着笑脸问道:“孙令犹忆畴昔周旋不”(孙宰相还记得当初吗)孙秀回答:“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小人得志的孙秀自然不会放过潘岳。从这里不难看出潘岳不善于自保,不适合政治。

孙秀罗织罪名说潘岳和石崇要与某王爷一起造反,于是他和石崇等人被诛灭三族,只有侄子伯武逃脱,这就是许多家谱所写的“坐罪,夷三族,伯武得脱。”

写到这里,我想起在山东群里,潘珍亚说的一句“站错队了”。其实潘珍亚也不懂得西晋的政治生态,三个月后,齐王司马冏起兵反司马伦,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常山王司马乂等支持。司马伦兵败,被困于金墉城,连同四个儿子一道被赐死。

政治斗争是可怕的,乱世的政治斗争更为可怕,保不准今天站队对了,明天发现队又站错了,最好是不要去站队,远离政治。不幸之中要学会寻找万幸!

自然我也将这句话送给潘珍亚以共勉。

二、社交上风头强劲,木秀于林

写到第二段我发现我要不断地同时用到潘安和潘岳,很多人不知道潘岳就是潘安,而且写起来也有内心激动的感觉。

在今天社会,一个男人能不能在社会上吃得开,依然取决于地位、金钱、才华、容貌,我很怀疑这个标准的来历是不是源于潘岳。

潘安是富二代、官二代、才二代,甚至是N代。至于容貌那叫风华绝代,谁绝对的No1

虽说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潘安到底五官如何、身高几尺,他的美貌却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在那时候他就已经有了大批“粉丝”了。

今天的明星总是造势以博取眼球,吸引观众;与潘安相比档次太低,潘安从不需要造势。

《晋书》没详细的描写潘安的美,但有比详细描写更高明的手法:“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这就是“掷果盈车”的故事,不堆砌辞藻,不乱戴桂冠,却十分到位地凸现了这位“大众情人”的民间地位、容貌标准和受欢迎的程度。常吃水果,补充维生素,皮肤更好,形成良性循环。美眉们愈发狂热,干脆手牵手将他围起来,看个够。美眉们可惜手中没有苹果4s,否则檀奴出本写真集一定很赚,相信潘安的经纪人会为了其的肖像权不断地去打官司。这种追星的架势要比蔡明的小品《追星》的效果夸张许多。

潘岳每次上街都能弄一车水果回来,自然惹人羡慕,而当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返。”你说冤不冤?

《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丑男还有左思:“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张载是被小孩子扔石头乱砸,头上定然留有小包包;左思则更惨,挨女人们一顿乱唾,摸摸嘴巴一脸的臭气。

张载和左思都是当时著名文人,掷果与掷石、乱唾绝然相反,这让潘岳的名声更大了。

贫民社交潘安是成功的,群众基础是坚实的,再来看看潘安的文化政治社交。

提到文化政治社交就要交代“太康文学”和“金谷二十四友”。

西晋太康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文学创作也出现了一个高峰,并具有鲜明的特点,被称为“太康文学”。代表人物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其中潘岳、左思、陆机最为著名。而潘岳、左思和陆机又是“金谷二十四友”中的核心人物。

“金谷二十四友”垄断了西晋文坛所有的“泰斗级”人物,是西晋文坛的一个缩影。其中比较出名的成员有“古今第一美男”潘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的刘琨、“洛阳纸贵”“左思风力”的左思、“潘江陆海”“东南之宝”三国名将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二兄弟,和“巨富”“与皇帝的舅舅斗富获胜”“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绿珠的老公”的石崇。他们经常在石崇的金谷园活动,史上著名的文人聚会“金谷宴集”便发生在这个团体身上。

“金谷二十四友”者,其实是贾谧之友也。这些人多是“贵游豪戚浮竞”之徒,出生背景相似,人生态度一致。他们攀附贾谧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追求政治上的发达。为了讨贾谧的欢心,他们集体“著文章称美谧,以方贾谊”。

陆机赠诗称颂贾谧还嫌不够,又将贾谧的外祖父贾充也狠狠地歌颂了一番。

潘岳、石崇做得更绝,抓住一切机会巴结贾谧,就连贾谧乘着马车外出,他们都不忘对着车轮扬起的尘土膜拜,也不怕弄脏了脸面。结果后世多了“望尘而拜”的成语,看到这个成语我上课时从来不讲,就因为潘安是我祖宗。如此卑躬屈膝以求政治上的发达,严重折损了“金谷二十四友”的人格魅力,最终被西晋的掌权者所利用,成了政治倾轧中的一把屠刀。

《世说新语》编章三十六,德行第一。德行篇中,“金谷二十四友”无一人被记载。 魏晋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魏晋的士族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也改变不了“德行”是百行之首的地位。

忽略政治因素,单从文学角度来看,“金谷二十四友”是个精力旺盛、创作颇丰的文学社团,其存诗数量占了西晋文士诗歌总量的一半;他们的文学活动“金谷雅集”是西晋文学繁盛的象征。

可以说潘安的文化政治交往是失败的。

三、文学上天赋神秉,文采斐然

提到文学就要抛开政治和个人欲念,就文学谈文学。

潘安才华横溢,是名闻史册的文学家

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潘安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潘安往往与陆机并称。钟嵘的《诗品》中有“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的赞语。他善缀词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究形式美的特点。他“善为哀谏之文”,今存的作品《寡妇赋》、《袁永逝文》、《悼亡诗》等名篇都以善叙哀情著称。

潘安少年时即以才颖见称乡里,十二岁即能行文作诗,被乡里称为奇童。

19岁作《藉田赋》,招致忌恨,滞官不迁达十年之久。到底如何看待《藉田赋》?

六朝文风绮丽空洞,徒饰增华。潘安又是著名的辞藻铺陈,长于陈设。大凡有才能者,肯定会见嫉于当时。潘岳风采妙绝,眉目如画,又能以时文感动当今圣上,司马炎周围那些容貌丑陋、心地龌龊的大臣们心中嫉恨也是寻常。

都是文采出众惹得祸!

潘安家学渊源深厚,与其叔潘勖、侄儿潘尼并称文学史上的“三潘”,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为后人称道。《晋书·潘岳传》中有:“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哀诔之文”。他一生写过许多好诗赋,其《西征赋》、《秋兴赋》、《寡妇赋》、《闲居赋》、《悼亡诗》等都是诗赋中的名篇,至今仍为文学史家所重视。流传后世的有《潘黄门集》。

按理说他应该青云直上,但是,潘安由于才名太盛,受人嫉妒,所以长期官位很低。这恰恰是潘岳的创作缘起、创作强大的推动力。身处乱世,动荡的社会给潘安留下的,只是死亡和失去。而苦难还不止这些。人到中年,功名未就,未免有壮志未酬之悲;就在最艰难的时刻,身边的亲人挚友,一一亡故……祸不单行,谁堪忍受?潘岳不得不直面痛苦的人生,从思念亲朋故友到缅怀悲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这其中,他的悼亡作品从最初的个人感情上升到了一个博爱的高度。潘安奠定文学史地位的作品都在此一时期。

潘安的悼亡诗开悼亡文学之先河。其文构筑,今昔对比,物是人非,感物伤怀。

如:“荏苒冬春榭,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这是潘岳当时的处境;“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帷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是他当时的心境。睹物思人,徒增悲伤,不得不感叹昔日种种,而今不再,即便来生相见,大概也互不相识!对比今昔,季节变换,人走楼空,留给人的只是无尽的伤痛和怀念。

容情于景来表达物在人去的悲凉心境以及对亡妻的深切怀念,是潘岳留给后世书写悼亡之作哀诔之文的一把宝贵的钥匙。  

潘岳的悼亡诗,在情感的表达上热烈深情,大胆直露。“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比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悼亡诗》其一),“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岁寒无与同,朗月何胧胧。”(《悼亡诗》其二)“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徘徊不忍去,徒徙步踯躅。”(《悼亡诗》其三)透过诗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因爱妻的离去终日悲苦、辗转难眠、挥泪涟涟的诗人形象。因为是悼念自己的妻子,易于流露出真实的思想感情,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感情感受。这些诗歌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而且影响深远。

潘岳的悼亡诗在语言上也很有特点:多用叠字(“皎皎窗中月”)、双声或叠韵(“泣涕应情陨”)、以及一些具有凄凉萧瑟意味的词语(穷泉、重壤、沈优、清商、悲风、落叶、枯芳、孤魂),不仅增添了其诗歌的音韵美,而且整个诗作在气势上更强烈,感情的表达也更加浓烈和感人。

后世作家也十分看重潘岳的语言特点和文风:文气疏朗,语言虽然讲究但并不刻意的追求,清绮而不过分繁缛。

潘岳的叙悲悼亡作品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他深情写悲,因而作品中洋溢着沉痛的悲伤之情;他的语言浑厚拙朴,但掩盖不了那非凡的文采;他是后世哀悼伤逝作家的典范。

总而言之,“潘岳的悼亡诗是中国叙悲悼亡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也是叙悲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四、情感上孝母贞妻,感天动地

有人说潘岳热衷功名,早年的潘岳还正不是如此。

潘安50岁的时候,写了《闲居赋》,总结出了自己前半生仕途落魄的主要原因是“拙”,所以,他决定弃“拙”而取“巧”。这是不幸的的开始。

晋武帝时潘岳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

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有诗赞曰: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在生活中潘岳绝对是个好男人,十余岁定婚,对发妻杨氏一往情深,杨氏不幸于元康八年(298)去世。死得是时候,幸与不幸,很难说,毕竟没被押赴刑场。

潘岳的悼亡夫人的词章写得缠绵悱恻,情真意切。卿本佳人,可惜功名心太重,躁急干进,不知满足。

当初被收押,石崇和他都不知道对方也在其中,石崇已经送往菜市场,潘岳后至,石崇对他说:“安仁,怎么你也来了!”潘岳回答道:“可谓白首同所归。”潘岳《金谷诗》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本意是说两人关系很铁,老了还在一起玩,谁知到竟然成了他们死亡的预言。

刑场上,潘安见白发苍苍的母亲也戴着枷锁和自己一起引颈就戮,无限悲伤,这次,潘安因自身谄媚权贵而招致被“夷三族” ,潘岳的母亲及兄侍御史潘释、弟燕令潘豹、司徒掾潘据、潘诜,兄弟之子,已经出门的闺女,无长幼一时被害,唯潘释的儿子潘伯武逃难得免。而潘豹的闺女与其母相抱号呼不可解,赦免了她们。

他一生孝顺,却连累老母丧命于东市。不亦哀哉!

宋人郭居敬重新校订《二十四孝》因为潘安在政治上的趋附导致七十余岁高龄的母亲也未能幸免被杀,潘安至孝已不足以列入,故把他从《二十四孝》中删去,用宋代的孝子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代替。

当年洛阳城外的那些热情奔放的姑娘们想必都早为人母了,有谁为青葱岁月的热情流一把眼泪的吗?

我是含着热泪清醒地写下了我祖先的过往。

Copyright © 2013 jspans.com  版权所有 江苏潘氏宗亲网
本站由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 粤ICP备1502905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