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绵绵,清晨的车站挤满了出行的旅人。虽然知道同伴是一定不会失约的,但望着天空连绵不绝的阴雨,心中还是有些担心,毕竟在雨天出游不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我们要去的地方,是苏州东山以南太湖中的一个小岛,名曰三山岛。据去过的朋友介绍,岛上风土人情非常淳朴,生态较为原始,直至去年才刚刚通电,是江苏最后一个通电的村落。这种充满野趣和神秘色彩的地方,对于我们这些久居都市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心驰神往之余,相邀同游三山岛。
临近开车时间,所有的同伴都到齐了。大家口中抱怨着天气,脸上却是抑制不住的兴奋。
我们在苏州下车,再转乘公交车和中巴,在雨停的时候,来到东山半岛的陆巷渡口。渡口很清寂,湖边依依杨柳下,几个舵手守着他们陈旧的快艇。
因为渡轮一天只有二班,并且要等四个小时,所以大家只好选择坐快艇去三山岛。快艇在水草丛生的湖中走走停停,约摸20分钟后,三峰相连的三山岛出现在我们面前。
初上小岛,风物也无甚奇特。但愈走愈觉得小岛清新可人,实在是不可多得之处。小岛植被茂盛,岛上90%以上是翠绿茂密的树林和植被。站在岛上深吸一口气,浑身说不出的舒畅,仿佛全身的尘埃都被洗涤一空。穿行在幽静的小巷,只见村民院中、屋后的树上满是厚厚的青苔,就连路边的石阶、石缝中,也是青苔覆盖。春雨骤停,几多繁枝洗尽铅华,却将落英洒满青石小路。不一刻,我们脚上、裤管上便沾满了花粉和青苔。
我们离开村庄,沿着湖边芦苇夹道的小路漫步闲逛。那小路曲曲折折、高高低低,路边开满了无名的野花。芦苇中,不时飘出一叶扁舟,轻快地划向湖心。驻足聆听,那桨声分明就在身边,再一回首,扁舟已在远方。
小路的尽头,是蜿蜒的山路。向上数十米,有一峰石削陡立,鬼斧神工,似一把巨大的兵刃,又好象天然的山水盆景,此峰叫做“板壁峰”。据说,著名画家亚明先生曾为此峰题诗曰:“吴越干戈史,此峰可作证。中华今一统,江南享太平。”过板壁峰继续前行,是三山岛唯一的人造景观——人仙桥和抱风亭。站于抱风亭鸟瞰三山岛,湖光山色一览无余,更有凉风满怀,驱走攀登的疲乏和汗水。
三山岛因一岛三峰相连得名,相传三座山峰分别为春秋时吴妃三姐妹的化身。由抱风亭向上,登上主峰北山,眺望南山和东山,清秀兀立,恰似两位美丽多情的江南女子。放眼湖中,邻近还有泽山、厥山等三座小岛,和三山岛一起组成三山群岛。据说泽山和厥山也有乡民居住,大概仅二三十户人家,以花果为业。
入夜时分,我们回到住宿的农家,就着几壶浊酒,品尝三山的湖虾山笋。不知是爬山太过劳累、腹中饥空,还是农家菜肴吸吮天地山水之灵气,唇齿之间那菜肴竟是十分的鲜美,片刻之间,桌上所有可吃的东西全被一扫而空!
小岛之夜出奇的静,湖上听不到一丝声响。只有屋后一二声蛙鸣和着我们的鼾声,断断续续,此起彼伏......
天明起身,我们继续将脚步交付心境,信马由缰,随遇而安。岛上的居民很友好,任我们在他们的庭院中穿来穿去,有的还主动为我们做向导。走了几户人家,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岛上人家都不养狗!询问乡民,曰:养狗无非看家护院,岛上人家不过二百来家,从未少过什么东西,无须设防。乡民还告诉我们,岛上的鸡鸭也都是放养的,晚上就睡在屋外草丛中和果树上,没人偷也从未有过纠纷。
难道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国?这个神秘的小岛究竟还有多少让人惊喜的地方?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寻访了岛上的“名士”——韦鹤鸣老先生。韦老告诉我们,三山岛居民以花果种植为主,捕鱼为辅。岛上没有毒蛇、没有黄鼠狼,却有数十种鸟类。小岛的历史可上溯至夏,古称蓬莱。现在岛上尚存有明清古建筑七、八座。最令人称奇的是,三山岛还有远古文化遗址,1984年在此发现了一万二千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的文物和古脊椎动物化石。
韦老显然对我们的到来很高兴,因为他一直不遗余力地推介三山岛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是他也反对过度开发,担心这座小岛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告别韦老,我们按照他的指点,踏访小岛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清俭堂和师俭堂。
清俭堂建于清乾隆43年,就在小岛的核心部位——桥头。清俭堂现有房屋54间,虽然十分破败且无人居住,但是身处其中,仍能感受到当时人丁兴旺、人声鼎沸的繁华景象。
师俭堂建于清嘉庆6年,比清俭堂略小。它位于小岛东部,院落中堆满了柴禾,只能从那些精美的木雕和石雕中依稀寻找当年的模样。
虽然师俭堂比清俭堂更破败,但从堂内亭柱上一副新写的对联可以看出,三五年之前,这里曾经举行过婚礼,是谁把婚礼放到这么一个破败不堪而又十分有寓意的地方来?我们继续在院内寻找,并未有所收获。只在一堵墙壁上找到一段文革时期表忠心的语录,其它再无简体字的文字记载。我们不甘心,又在屋前屋后转了一圈,发现一块铺路的石碑,上书:“康熙......年潘立”。据韦老介绍,这师俭堂是潘氏1801年所建,而这块潘氏前人所立的石碑,竟早于师俭堂近百年。
由师俭堂向东,环湖有路。但越走越觉得不对劲,湖边居然竖有巨大的广告牌,虽然退色模糊,但仍可看出是房地产的广告。再顺着广告牌后的山路向上爬,山间竹林中竟然建有十数间小木屋。木屋大概从未有人居住过,木板已烂,台阶上腐叶深厚。我们返回湖滨小路,往前数十米居然有一个桑拿、歌舞俱乐部,建筑风格很时髦也很现代,就是和小木屋一样,其中没有一个人,灰尘足有一寸厚,死一般的荒芜寂静。我们问附近乡民,他们说,前几年县里和某老板一起开发,投了好多钱,就是没人来,最后一分钱也没收回去。
因为返程在即,我们没有再继续探寻下去,只是心头有些莫名的沉重。看来这三山岛曾经受到现代文明的侵占和破坏,所幸的是它躲过了这一劫。
轮渡开动时,我们回首三山岛,心中没有依依惜别的感伤。因为我们10月份还要再来,岛上乡民说,10月的三山岛更迷人。临走前,我们将带来的塑料制品和垃圾小心收拾好,带回陆地。大家希望,下次再来时,三山岛还是原来的三山岛。
Copyright © 2013 jspans.com 版权所有 江苏潘氏宗亲网
本站由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 粤ICP备1502905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