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姓乃名门望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始祖季孙公在河南荥阳开创世家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潘姓族人,勤劳勇敢、忠厚诚实、艰苦创业,奋发图强,一脉相承。经过历代播迁、人口繁衍,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大望族。
潘姓族人在悠久的历史奋斗过程中逐渐孕育出来的思想精髓、文化精华和精神风貌,是其家族人格类型、价值观念和社会风尚的集中体现,是足以展示潘姓人的品格、凝聚思想、激励奋进的精神法宝、思想共识和行动指南。也是勤劳勇敢的潘姓人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反映潘姓族人共同的发展理念、理想目标、文化底蕴、传统美德、精神信念、行为遵循的群体意识,更是族人共同发展的灵魂,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
为树立潘姓族人的良好形象,展现整个氏族的人文内涵,提高在中华民族中的影响力,凝聚潘姓族人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决心和信心,为实现团结和谐、齐心协力、共同发展三大目标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现根据潘姓族人悠久的历史文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并遵循了根植历史,基于现实,紧跟时代,引领未来的基本原则。经过认真梳理,总结出了潘氏主题精神:厚德 仁爱 忠孝 礼让。
厚德。《逸周书》中的文王形象,即有对“文王之德”的具体展示。《逸周书·文传解》记载文王传授武王治国纲领,提出了自己从政心得:“厚德广惠,忠信爱人。”即君主必须要有厚德于内,要广施恩惠于外,做人讲究信用,要存爱人之心,这是文王为君从政的根本。叙述文王对国内的治理,是以文德仁政著称,出现的是既有美德懿行,又能励精图治的道德楷模和明君圣主形象。钟惺在《周文归》中称其为“八字心传”。此句言简意赅,是文王为君形象的写照,浓缩地显现出文王之德的根本所在。
另外,“厚德载物”是《易经》中坤卦,其《大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形容品德像地一样容纳百川。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重视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土地的地势就是厚广,可以承载万物,君子取法地,要积累道德,方能承担事业。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而增厚美德以容载万物则应该成为我们潘氏崇高不变的追求。积“小善”为“厚德”泽被后代,宗亲之间共勉。
所以潘氏精神取 “厚德”二个字。德,在《道德经》里是万物发展的总规律,是中华哲学的根基。厚德是我们国家和我们潘氏传统文化的精髓。周文王,周公都是潘氏始祖,“厚德”作为潘氏精神传承文化。
[注:潘姓出自姬姓,潘姓始祖季孙,是周文王(姬昌)的孙子。季孙是毕公高(姬高)的第四个儿子,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在武王伐纣时,他立下了赫赫战功,姬高历相文武成康封于毕,(今陕西西安、咸阳市以北,地跨渭河两岸),建立毕国,史称毕公高,世子袭爵,毕公高封儿子季孙于潘地,季孙的子孙就用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潘姓得以发展壮大。
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 即周公旦,原名姬旦,周文王之四子)暂且当国摄政。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乘机拉拢管叔、蔡叔二人反对周公,起兵作乱,立国未稳的周朝形势可谓岌岌可危。毕公高积极支持配合周公工作。为此,他就将季孙由陕西潘地迁至洛阳以东的潘城(即潘邑,今河南荥阳市),让其驻守洛阳以防变乱。管蔡二人起兵作乱后,周公亲率大军东征,作为先头部队,季孙寸土未失,力保洛阳不丢。在三年的平叛中,季孙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战后的重建和改建诸侯国中,季孙公被封为荥阳侯,潘邑升为潘国。他就在此就爵称侯,建庙立宗于荥阳,子孙世袭。]
仁爱。周文王是仁爱之人,对人充满爱心。《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文王在殷时称西伯,周文王笃行仁义。殷纣王时,用炮烙之刑残害忠良。西伯献洛水以西大片土地,请纣废去了炮烙之刑。
为了突出文王仁爱之心的广度,《吕氏春秋·异用》还记载了文王更葬死人骨的故事,这则传说又见于《新序·杂事五》。故事结尾通过天下之人的赞扬:“文王贤矣!泽及髓骨,又况于人乎!”展示出文于的爱心。他对枯骨尚且充满关爱加呵护,对于生人自然是倍加关爱,保护他们的生命。
潘美不但战功赫赫,忠诚厚道的大好人。而且有仁爱之心。宋人王铚在《默记》中记载,某日赵匡胤看见太监带来周世宗柴荣的两个儿子,便命左右拉去斩首。潘美动了恻隐之心,使赵匡胤放还二子,并把其中的一个赐给潘美,即潘美养子潘维正。可见潘美的仁爱之心,品格忠厚。
所以潘氏精神取“仁爱”二个字。语出《淮南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史记·袁盎列传》:“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
“仁”,就是心灵美;宽仁慈爱;亲爱;爱护、同情的感情,以人为本。“仁爱”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也是潘氏传统文化写照。周文王,潘美公是潘氏始祖,“仁爱”作为潘氏精神传承文化。
忠孝。历史上的潘美,曾服务两代君主,第三代君主把去世八年美公封为郑王,这充分体现出了潘美的一个“忠”字。
周文王的“孝”在《礼记·文王世子》有记载: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曰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应曰:“诺。然后退。”他不但朝省昏定,而且中午也要对父亲加以问候。他对父亲的孝顺发自内心,而付诸具体实践,在生活细节方面体贴入微。
西晋的潘茂名,忠孝行天下,悬壶济世,治病救灾,功绩卓著,德行高尚,成国道教先驱。
西晋的潘安(潘岳),字安仁,潘安在历史上是以美貌著名的,由他而产生了成语“貌若潘安”。潘安还是个大孝子。弃官奉亲《二十四孝》故事曾在民间广为流传。故事中还附了一首赞诗:“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潘岳事亲至孝、恪尽孝道,成为当时楷模。潘岳的父亲潘芘原任琅内史,潘岳到河阳任职后,母亲一直和父亲在一起生活。潘芘去世后,潘岳就将母亲接到自己的任所侍奉。母亲经常教导他做官要清廉,要知足常乐。在潘安任长安令时,一天,母亲生病了,突然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希望能回故乡安享晚年。潘安知道了母亲的心愿,马上决定辞官不做,回家专心奉养母亲。当时有人劝他:你当了官可以得到更多的俸禄,才能使你母亲生活得更好。潘安坚定地说:如果贪恋官位,就无法孝顺母亲。一个不孝顺母亲的人,又如何能做个好官呢?回到家乡后,母亲的病好了,但失去了俸禄,生活非常拮据。潘安就自己动手,耕田种菜,然后去集市上把菜卖掉,再买些母亲喜欢吃的食物。为了照顾好母亲,他还养了一群羊,每天挤羊奶给母亲喝。中国著名的孝子故事第一版的《二十四孝》就把潘安的孝行收录其中。
“弃官奉亲”,史书所载确有其事,《晋书》云:“除长安令,征补博士,未召,以母疾辄去官,免。”当时是公元296年,潘岳已经50岁了。司马氏标榜“以孝治天下”,母亲重病他照例是要辞职侍亲的,朝廷免除了他的官职。
所以潘氏精神取 “忠孝”二个字。“忠”是“忠君爱国”,忠心、忠诚。“孝”是“孝敬长辈”、“敬重祖宗”,即是“孝道”。忠孝一体,进而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以孝治天下”。历史上诸王朝“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周文王,潘美公、潘茂名、潘岳是潘氏先祖以忠孝做表帅,“忠孝”是一种道德规范,又是中国传统的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础,一切道德的根本,被奉为修身、处世、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宝。“忠孝”文化构成潘氏文化精神之主动脉,以一条红线贯穿全过程,传承,发扬光大。“忠孝”作为潘氏精神传承文化。
礼让。《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邢昺疏:“礼节民心,让则不争。”晋葛洪《抱朴子·诘鲍》:“衣食既足,礼让以兴。”唐朝韩愈《祭马仆射文》:“束其弓矢,礼让优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让一直是一种倍受推崇的做人境界。周文王姬昌的父亲是王季,王季有两个哥哥,一位是泰伯,一位是仲雍,他们三个兄弟都是太王所生,太王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爷爷。太王看到自己的孙子姬昌,小时候很聪明,天资很高,太王对他十分宠爱,
判断他一定能担起大任,所以心中很希望他将来能继承周族的大业。姬昌的大伯泰伯、二伯仲雍,知道父亲的愿望,就是立季历以传姬昌。但他们明白如果按照当时传位立长的传统,父亲这一愿望将无法实现。为了让父亲往后传位时没有障碍,所以泰伯跟仲雍两个兄弟就到江苏无锡,文身断发,表明自己不想当首领的志向,从而使季历顺利继位。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父亲太王能直接传位给王季,王季就能可以直接传位给姬昌了。这就是“礼让”。
泰伯跟仲雍的这种行为总结两条主要内容,第一,成全了父亲、尽了孝心;第二、对于兄弟,豁达明理的胸襟,将权力及财富礼让。为周朝八百年的盛世做出了个人的牺牲。成就了三千多年的礼让风气。谦恭礼让,和睦礼让、泰伯和仲雍的这种做法感动了世世代代的后人,前人做出了榜样,后人继续传承下去。一个“让”字,让出了风度,让出了气度。减少了纷争,和谐了社会。懂得退让,方显大气;知道包容,方显大度。礼让的行为会使人们肃然起敬,会使世界变得更加美丽。所以潘氏精神取 “礼让”二个字。“礼让”作为潘氏文化精神,需要继续发扬与传承。
(感谢潘明信对该文指导)。
2015年12月30日 写于京
Copyright © 2013 jspans.com 版权所有 江苏潘氏宗亲网
本站由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 粤ICP备1502905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