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潘氏宗亲网 > 姓氏研究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移民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移民

江苏潘氏宗亲网 来源:文汇报   作者:俺老崔   阅读:4362013/11/8 0:00:00

     中国历史上人口迁徙的流向,在南宋以前,是以北方人口的南下为主。其中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和北宋末的金兵南下,曾形成两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

   元、明、清大规模移民的流向是由东向西的人口流动,即湖广填四川。湖广入川移民大致由两个方向入川:一是沿长江水道而上,长江中下游移民大致通过这个方向入川;另外就是经由云、贵入川,广东、广西移民多数通过这条途径入川。由于战乱、灾荒、地少人多等客观情况,湖广填四川移民往往有由黔入川,又由川徙黔,再由黔徙川的流向。

    汉武帝时从元朔二年间(前127年)到元封元年(前110年)的20多年的时间里,完全由政府实施的移民不下120万。绝大部分移民从迁移到定居的费用完全由官方负担,沿途有大批官吏和士卒监护。移民迁移的距离最远的有二三千公里。当时汉朝的总人口大约是3600万,移民占总人口的三十分之一。

    明朝初年实施大规模移民,一部分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实行,或通过军事驻防的方式安置,大部分是通过官方给予优惠政策的方式引导实行的。如:将江南的富户和无地农民迁至今安徽凤阳一带;通过设立卫、所的方式将军人及家属迁往全国各地驻防;将从塞外投降或被俘的蒙古军民安置到北方各地等。军民移民总数达1100万,约占总人口的16%。

    清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制订优惠政策,鼓励移民迁入四川,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湖南、湖北、广东等地迁入四川的移民及其后裔达到600多万,占当地总人口60%以上。1860年起清朝开放东北的封禁地,以后又采取鼓励政策,山东、河北及北方各地的移民大批迁入东北,至清末,移民累计超过1000万。

     一、南北朝时期:永嘉南迁

     4世纪初的西晋永嘉年间到5世纪中叶的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南迁的移民络绎不绝,但集中的高潮有四次:

    第一次,永嘉初,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不再一一注明)、山东、山西、河南以及江苏、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东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年)在建康设置了第一个侨县怀德县,以安置流民。以后.又陆续设置了徐、兖、幽、冀、青、并、司诸侨州郡县于长江南北。

    第二次,东晋成帝初(326年后),江淮间大乱.淮南居民以及原来侨居在淮南的北方人纷纷波长江南迁。

     第三次,东晋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后一二十年间.中原战乱不断,关中所遭破坏尤其严重,今陕西、甘肃境内的入口南迁汉水流域,一部分进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www.zxlsjx.com)和明帝泰始年间(465—471年),一度由宋武帝收复的中原地区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占领,大量人口渡淮南迁,因而在淮南新设了司、兖、徐、青等侨州及其他一些侨郡县。氐人的战乱还迫使关陇流民南迁汉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这几次移民高潮历时100多年.但移民南迁的路线前后大致相同,主要有东西二线:东线以循邗沟和淮河流域东南向的支流为主,向东南方向迁移,因此处于邗沟南端的今江苏扬州及其长江对岸的今镇江、常州一带成为山东及苏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东南迁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进入湖北;西线的水路是循汉水南下,所以沿汉水的南郑(今陕西汉中)和襄阳成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陆路则取金牛道(南栈道)进入四川。

    按今地划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   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移民的来源,山东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陕西;而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也是移民来源之一。本区之所以能接受最多的移民,固然有其很多地理上的优势,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东晋至南朝定都建康所形成的吸引力。

    第二位是安徽。其境内的移民来自北方,以河南为最大部分,其次为河北、山东、山西。本省淮北的移民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少部分来自江苏北部。侨郡县大多散处于江淮之间,江南仅在今芜湖附近。

    湖北境内长江上游今江陵、松滋一带的移民主要来自山西、陕西、河南,少量来自安徽和江苏的淮河流域:长江下游今武昌、黄梅一带的移民大多来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但湖北接受移民的主要地区还是汉水流域,上自今郧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钟祥,而以襄阳为中心。来自陕西的移民数量最多,其次是河南、甘肃,再次为河北、山西、安徽、四川。

    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远,移民到达的较少,仅在北部一小部分设置了几个侨县。

河南南部淮河流域也设有若干侨县,主要安置本省北部流民,其中也有少数来自陕西、甘肃及本省南部邻区。

    陕西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安置的移民几乎都是来自甘肃、四川和本省北部。

山东今黄河以东南地区因一度为南朝宋所有,所以也曾设置侨州郡县,接纳的移民以河北的为主、其余为河南北部及山西移民。

    总而言之,移民迁入地可以分为东西二区:东区包括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以接受黄河流域下游及今山东、河北及河南东部的移民为主。西区包括长江流域上游及汉水流域,以接受今甘肃、陕西、山西及河南西部移民为主。移民总数在700万。

    二、唐:安史乱后中原汉族的南迁

     李白《永王东巡歌》诗云: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分布广大南方地区。南迁路线主要有东、中、西二路。东路自华北平原进人淮南、江南,尔后主要经皖南、浙西金衢盆地进入江西。再分二支,一支南下岭南;一支翻越武夷山进入福建。东路以当时全国交通命脉大运河为主干,兼用汴河、泗水等河流,构成一条宽阔的西北东南向的水运交通带,将华北平原与淮南、江南连接起来,并向南延伸到江西、福建等地。大批难民涌向淮南、江南、江西,不依赖运河是难以想象的。

     中路自关中和华北平原西部进入今南阳、襄阳一带,尔后南下,穿过湖北南部和湖南全境,进入岭南。此路北面分别连接首部长安和东都洛阳。从洛阳沿伏牛山东麓南行,道路较为平坦,到南阳或襄阳后,即可乘船沿汉水南下。从长安到荆襄,先走陆路,越过商山后即可顺流南下襄阳。

    西路自关中越秦岭进入汉中地区和四川盆地,需经褒斜道、子午道等栈道。这些道路崎岖难行,但因与长安近在咫尺,一旦都城危急,统治者仍不得不率领文武百官、平民百姓踏上艰难的旅途。

    此次南迁历时一个半世纪,直到北宋初年,人数不可考,但完成了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

     三、宋,金对峙时期:靖康乱后的南迁    客家南迁

    这次南迁,持续个半世纪,其中规模较大、人数较集中的迁移大致有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靖康元年至绍兴十一年(1126—1141年)。靖康以后北方人民南迁以本阶段人数最多,短短十余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十一年,宋金和约达成,和约规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迁的浪潮始告消退。

 第二阶段,绍兴三十一年至隆兴二年(1161—1164年)。金主完颜亮破坏宋金和约,大举南侵。

    第三阶段,开禧二年至嘉定元年(12061208年)。

    第四阶段,嘉定十年至十七年(12171224年)。

    嘉定七年(金贞佑二年),因受蒙古军队威胁,金朝自中都(今北京)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市),并于十年大举攻宋。南宋则发檄招喻金朝军民。嘉定十七年,金向宋求和,派官至光州声明更不南下。

    第五阶段,绍定四年至端平元年(12311234年)。

    第六阶段,端平二年至景定元年(1235—1260年)。

    第七阶段,德佑二年至宋亡(1276——1279年)。

    此次南迁路线与唐后期同,南迁大约500万。

    南宋的内部移民:

    一是江西路、两浙路福建路迁入淮南东、西路;

    二是福建外迁潮州、梅州,广东西部沿海、海南岛沿海、广西沿海,以及澎湖和温州。

    三是江西西移湖南,其次北移湖北鄂东山区和江汉平原边缘及安徽宿松。

    四是江西东南及福建西南汀州客家南迁广东东部梅州。

    四、元末明初移民  

洪武赶散扯江西,填湖南洪洞大槐树移民

安徽:1)淮河区凤阳府,来自江南,山西,宿州怀远以西及寿州霍丘来自山东。2)皖江南北安庆池州,来自江西(瓦屑坝),滁州来自东南。

    江苏:苏北来自苏州阊门洪武赶散、安徽徽州、江西等地。 洪武赶散,即明朝初年将江南人口迁徙到苏北一带进行垦荒。这是一项重要政治措施,是一次强制性的大规模移民,历史学家称之为洪武赶散。洪武三年(公元1370),迁苏、松、杭、嘉、湖诸府之民4000余户至临濠垦田。又移江南民14万户于风阳府。有相当一部分安置于泗州和盱眙。此后百余年中,又陆续将江南的人民迁徙到淮安府境。这就是淮安民间传说中的红巾赶散。如涟水、淮阴望族朱姓,就是明洪武年间整族整族地奉旨迁来的。其中一族坐的是包铁头大船,后人在涟水、淮阴九朱中以铁船头朱加以区别。涟水孙氏、张氏,灌南汤氏,以及金湖等地约70%左右的居民,其先人也多为洪武年间从苏南迁来的。又据民国《泗阳县志》载,元末明初,由苏南迁来的有翁、朱、卢、吴等25氏族,其中由苏州迁来的有21族。据地方史志记载,1380年左右,泰州虎墩崔氏二世祖大亨,随伯父九六公、叔父元季公,自苏州阊门渡江北上,至明南直隶(清代江南省)淮扬道泰州府海安县海北一带。崔氏一支自此入籍虎墩(今东台富安),居西场一带。重九公为该族虎墩崔氏始祖。

    湖北:江汉平原三分之二来自南昌府。鄂东鄂北来自饶州南昌。

    湖南:扯江西,填湖南。湘北来自江西,湘南主要是军籍来自浙皖苏鲁(以南京为中心的南直隶),湘中业自湖南;湘西土著居多,移入多军事移民。

    四川:来自湖北红安、麻城居多。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迁入河北、河北、山东。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从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中原地区的大规模移民。有宋以来到明初,华北平原经数百年战乱,旱涝蝗疫之灾也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人口大量亡徙。祸不单行,1350年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陷入一场空前的鼠疫之中,华北平原人口进一步损失。1381年,田野广袤,土地肥沃的河南、河北人口都仅有190万,而土地较少的山西人口却达400多万。明王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朱元璋决定从山西移民填充华北平原。

    1371年(洪武三年)至1417年(永乐十五年),明朝政府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在约50年间,大规模迁民18次,总数达百万之众,迁民遍布京、冀、豫、鲁、苏、鄂等18个省市,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其中移民河南93万人,移民山东121万人,移民河北41万人。今天河南、河北、山东有很多人都以洪洞大槐树为祖居地的,这不仅是人们的代代口口相传,也见之于家谱、史册。仅我们的豫西,从大槐树的移民后裔要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古代中原的汉族人一大半已经南迁,今天的中原人三分之一是晋南移民的后裔。

    云贵:驻留士兵多江苏安徽上海,自称南京杨柳巷。

    明初大移民是是典型的政府行为,强迫人民迁徙。1367年开始,从太湖流域、山西北部及河北真定、广东珠江流域、山东等地迁民移入凤阳地区,总数约50万,移民总数约点总人口80%。苏北扬州、淮安二府在洪武年间接受了来自苏州、徽州和江西的移民约57万。此外,将在南京(现在上海江苏安徽)的军士迁往云贵戍边约数十万;迁山西人于河北、豫北;迁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等州和北平、山东、河南等地;迁江西人口至湖广,迁湖广人入四川,迁北平、山后(河北太行山北端、军都山迤北地区)民散居北边诸卫以为军籍等等。明初移民规模宏大,长江流域达700万,华北地区490万,东北和西南边疆也有150万,合计达1340万。洪武年间7000万,移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

    五、清代移民  

    “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湖广填四川

    清代移民多是人民自动迁往他乡,分三种情况:

    一是向海外移民,下南洋。迁出地临海的广东福建,以去台湾和东南亚各岛为最多。从18世纪中叶开始至嘉庆十六年(1811)迁台的汉民超过200万。1840年以后,移居海外更多,从185019世纪末,仅广东台山就移居海外20万。从1840年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以华工形式迁移出国的可能有1000万左右。

    二是向山区进发。流民问题永乐时即出现,到宣德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自明中期始,大量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农民迁入荆襄山区,后又深入秦岭、大巴山。东南地区无田农民多向闽、浙和皖南山区进发,湖南流民流入湘西山区,闽粤流民甚至迁入赣南山区。

    三是向边区迁徙,闯关东走西口。从长城口,或从天津、登州过海潜入辽东半岛以至松花江流域,晋鲁豫冀四省均有,以冀鲁为多,称闯关东1878年(光绪四年)清政府取消移民禁令后,向东北移民形成高潮。辛亥革命后势头不减,九·一八事变后,仍有大量冀鲁人民进入东北地区。据统计,19111931年间定居于东北的关内移民为555万,19321941年为198万,19421945年又有388万华北劳工及家属被掳掠至东北,其中一部分返回原籍,总计1912945年从关内流向关外的移民为991万。

 此外,冀晋人多由古北口、张家口、独石口、喜峰口等处进入草原,称走西口,晋陕去归化和河套一带,陇东农民则多入银川平原。陕甘人进入新疆不少。光绪平定阿古柏进入新疆的湘军,就在哈密和巴里坤等地屯田,屯丁中凡是娶有妻室愿留在新疆的,均借给牛具籽种,指拨土地令其承垦,故有一部分湖南人由此留在新疆。

    (一)湖广填四川:川北以陕西为主,川东以湖广为主,四川盆地西部以广东人为主。陕南以两湖为主。

明末清初,四川频遭战乱,人口从明万历年间的130多万人,锐减到清初的50余万人,耕地从明万历时的13万顷降到了清顺治时的1万多顷。为了恢复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清政府组织大规模移民垦荒。
  移民动员初期,由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农民对四川情况不了解,即便朝廷有赋税和入籍的优惠政策,他们还是不愿意入川。为此,清政府改从抓地方官入手,顺治十四年,颁布了《劝垦则例》,把招民垦荒的数量和各级地方官员的考核升职直接挂钩。名利双收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了地方官 招民劝垦的积极性,他们使尽解数让数以十万计的农民从邻近各省入川垦耕,如朱德、邓小平、陈毅、郭沫若的先祖就是分别从广东韶关、湖北麻城、湖南邵阳、福建宁化入川的。移民入川,促进了四川经济的恢复。

    (二)江西棚民与客家人:赣南山区来自福建汀州和广东;赣西北类似,但形成南客北湖局面;赣东北,以福建与本省南丰为主,另有徽州人,直到浙西浙南。

    (三)湘东边界:福建广东客家人移去。

    (四)浙南、金衢盆地、浙西,由福建、江西移入。

    (五)广东广西:客家人西迁。

    (六)开发台湾与云贵,移民西北,闯关东与走西口。

    (七)迁海令迫返迁:清统治者颁布迁海令,赣南客家人迫于清廷压力而返迁其祖居地陕南。按迁海令的规定,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划地为界,令居民限时迁出。初立界去海二十里,犹以为近也,再缩二十里,犹以为近也,又再缩十里,凡三迁而界始定。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汉武帝时从元朔二年间(前127年)到元封元年(前110年)的20多年的时间里,完全由政府实施的移民不下120万。绝大部分移民从迁移到定居的费用完全由官方负担,沿途有大批官吏和士卒监护。移民迁移的距离最远的有二三千公里。当时汉朝的总人口大约是3600万,移民占总人口的三十分之一。

    明朝初年实施大规模移民,一部分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实行,或通过军事驻防的方式安置,大部分是通过官方给予优惠政策的方式引导实行的。如:将江南的富户和无地农民迁至今安徽凤阳一带;通过设立卫、所的方式将军人及家属迁往全国各地驻防;将从塞外投降或被俘的蒙古军民安置到北方各地等。军民移民总数达1100万,约占总人口的16%。

    清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制订优惠政策,鼓励移民迁入四川,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湖南、湖北、广东等地迁入四川的移民及其后裔达到600多万,占当地总人口60%以上。1860年起清朝开放东北的封禁地,以后又采取鼓励政策,山东、河北及北方各地的移民大批迁入东北,至清末,移民累计超过1000万。

                                        (《文汇报》2002.6.1

Copyright © 2013 jspans.com  版权所有 江苏潘氏宗亲网
本站由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 粤ICP备1502905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