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潘国问题我们离不开季孙公之封。季孙公何时获封?封地在哪里?离了这些也就无从谈起啦。目前的说法中不外乎以下两种:一 西伯灭潘(据说封地在陕西)后将该地封给毕公高的第四子姬荀;二 成康时期季孙公姬荀封于荥阳潘地。我本人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因为我们的家谱是记载得就是“季孙公荀因功受封荥阳侯,食采于潘,因而得姓”。
由于时间悠久,许多信息被湮没,我们已无法确切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只能从距其最近的秦汉时期的古籍汉典中去了解当时的概况,下面是我的一些论述,请各位方家指正!
我们已经知道在远古时期大臣因功而获封食采之封地。周侯姬昌是殷商王朝的西方诸侯之长,号称西伯,他的子孙及大臣有功时在其周国疆域内封给食采之地,如姬旦封于周,姬高封于毕,君奭封于召等,但此时无周公、召公、毕公之称,因为他们当时是殷商诸侯周侯姬昌的士大夫,而周公、召公、毕公之称谓得自于周灭殷商建立西周王朝而给予他们封爵之后。因为当时的姬昌的爵位应该是公爵,他是无权给他的儿子和功臣们封同等的公爵。下面我们来复述一下当时的历史。
从《尚书 周书》、《逸周书》《竹书纪年》等系列文献中我们可以探知这样的情节:西伯周侯姬昌死后次子姬发继位为周侯,率领天下诸侯讨伐纣王,他自山西向南(经多年征讨当时的山西已经是周的地盘),自孟津南渡黄河,沿黄河东行北进,自温县东折北上武陟(现在的武陟县就是因为当时武王曾在此登高北眺而得名)、修武(因行至此处连降大雨三日,武王军队在此驻扎修整而得名)、卫辉、蕩阴,直达朝歌(今安阳)南七十里的牧野与纣王军队决战,一举而胜,从而夺得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封盘庚及三监管叔、蔡叔、霍叔,然后回师丰镐,放马南山以示不在用武天下,同时为保釐东土命姬旦卜营雒邑。第二年武王薨死,遗命周公为太师,召公为太保,姜尚为太傅相佐年仅七岁的嫡长子成王诵。由于天下初定,成王年幼难以“肩克重任”,周公作为唯一的辅政嫡亲而摄政(召公可能是皇帝后裔,因所封的蓟和燕应是同一地点),从而引发了诸兄弟和大臣的不满猜忌,盘庚乘机引诱三监发动叛乱,周公说服姜尚和召公,稳定了西周内部,然后挥师东进,历时三年平叛,诛杀管叔和盘庚,流放了蔡叔,黜贬霍叔;接着又挥师东进历时四年平定不服王化的淮夷及奄国,将西周国土东扩至大海边。回师后还政于十四岁的成王而北面臣事之。成王大封天下诸侯七十有二,而同姓者五十三,以藩卫西周。(周公长子因东征功大封于鲁,姜尚封于齐,召公封于燕等,而《封神演义》中有毕公封于魏不知所谓何来,但是河南开封有传说大梁城是由毕公营建的,后来东周时期毕公的后裔又重新建立魏国定都大梁难道是巧合吗?),成王命毕公再次卜营雒邑。后命太保召公镇收西京,太师周公镇守雒邑保釐东土。(以上见《尚书 周书》牧誓 武成 君奭 金滕 召诰等)
周公保釐东土,其子孙或作为士大夫相佐,而嫡子被分封作为小诸侯国拱卫,如蒋、邢、胙、祭等子男爵封国。周公死后其子君陈接任太师之位继续东保釐东土。(见《尚书 君陈》)君陈死于成王末年。而后毕公接任太师之位。成王死康王即位,召公毕公受诏命辅佐康王,(见《尚书 顾命》)康王册命毕公以太师的身份镇守雒邑保釐东土,(见《尚书 》 毕命 康诰等章节)毕公到雒邑,同样其子孙或作为士大夫相佐,而嫡子被分封作为小诸侯国拱卫,如冯、魏、潘等。我季孙公姬荀应该就是这个时候获封的。其爵位为子男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