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潘氏宗亲网 > 旧谱新碟 >潘氏“芈姓”说之考辨

潘氏“芈姓”说之考辨

江苏潘氏宗亲网 来源:原创   作者:jspans   阅读:12019/2/15 21:57:01

潘氏“芈姓”说最早见于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下简称《姓纂》),其后是南宋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由于《姓纂》是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通志》又被称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故两书的潘氏“芈姓”说成为了当今诸多学者断定潘氏起源于芈姓的依据。

    其实,对照史料不难发现,两书的潘氏“芈姓”说根本没有可信度。

、潘氏姬姓之后的可信度高

1、唐初至宋的潘氏先贤墓志铭清楚记载潘氏是姬姓之后

1)潘孝基贞观八年(公元634年)8月去世、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11月与夫人范氏合葬于洛阳邙山之阳。其墓誌铭文有:“胤自有周,筮仕于晋…… 其词曰:岐山弈奔,丰水悠悠……本枝百世,分叶千秋。”

“岐山”即周文王出生之地的岐山(今陕西岐山境内);“丰水”当是东汉郑玄所说的“丰邑在丰水之西,镐京在丰水之东”之“丰水”。

“筮仕于晋”者当指晋国的潘父。《史记•晋世家》载: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晋昭侯七年(公元前739年)“晋大臣潘父弒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

   2) 651年去世于洛邑的潘卿,其墓志铭文说:“昔祖以德命氏,因生赐,荆华结其堂构,溟海道引波澜,莫不建懿德于宗周,盛锺鼎于丰镐。

铭文中的“宗周”、“丰镐”是西周王朝的国都。

    3)墓葬于五代汉乾祐元年(948)的潘庸墓铭并序记载:潘庸“周文王之胤也”。

    4)宋代潘择师墓志铭载:“潘,姬姓之别,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食采于潘,遂以为氏”。

    上述铭文说明潘氏是西周周文王姬姓之后。

    2、潘氏姬姓毕公之后见于中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广韵》中   

《广韵》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在隋代陆法言《切韵》、唐朝孙愐《唐韵》等基础上编修而成,成书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北宋大臣、音韵学家陈彭年(961~1017年)等人奉旨编撰,它的权威性不言而喻。

该书卷一“潘”字下注“周文王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

 3、东汉《潜夫论》记载潘氏是周文王姬姓之后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王符(公元85--163年)著有《潜夫论》,该书的姓氏内容是继《世本》之后现存最早的记载。其《五德志〔一〕第三十四》说:“姬之别封众多,管……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又“凡、蒋……潘、养……王氏,皆姬姓也”。

二、《姓纂的潘氏“楚公族,芈姓之后”之说不可信

    唐代林宝《姓纂•二十六桓》云:“周文王子毕公髙之后,子伯季食采于潘因氏焉。周有潘惟司空,有潘父。岳家谱云:潘氏楚公族,芈姓之后。崇子尫生党,汉潘瑾,后汉潘助。广宗,今宋城县朂生芘、滿,芘生岳,滿生尼。

1、《姓纂》关于潘氏的记载错误多

南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说过:“《元和姓纂》诞妄最多国朝所修《姓源韵谱》,尤为可笑。”事实也如此。

《姓纂》关于潘氏的记载用错误多多描述并不为过。仅上面所引70余字,明显的事实错误达9点,漏掉关键字的有两处。

1)“伯季”在宋本《广韵》、《姓解》等诸书为“季孙”;

2)潘惟司空”原本为“番维司徒”。

先秦《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有“皇父卿士,番维司徒”。

“番维司徒”:颜师古(581年-645年) 汉书 •谷永杜邺传》以远皇父之类,损妻党之权”注“皇父,周卿士也。小雅十月之交诗曰‘皇父卿士,番惟司徒。’”

“番维司徒”的“番”:郑玄笺、孔颖达《毛诗注疏•小雅•十月之交》说“本或作‘潘’,音同。《韩诗》作’”。

由上可知,“潘(繁、蕃)维司徒”、“潘(番)惟司徒”原本为“番维司徒”。 

查先秦的史料文献,除毕公高外,潘氏并没见有在西周“司空”、“司徒”的记载,也无“潘惟”其人的说法。可以推断,唐代一些潘氏碑文的“司徒匡周”、《姓纂》的“潘惟司空”实际是《十月之交》的“番维司徒”。

3)“番”氏西周至今客观存在的姓氏。

西周青铜器有“番生簋”、“番菊生壶”、“番生鼎”、“番妃鬲”等;春秋初到南北朝已出土的番氏文物也屡见不鲜。

西周“番妃鬲”铜器的铭文“王作番妃齐鬲,其万年永宝用”之“妃”,学术界推论,番本己(妃)姓。上个世纪的多方资料显示,云南、河南、江西、广西、广东、贵州、台湾等有番氏。

事实证明:“番”氏不是“潘”氏《姓纂》不经考证将“番维司徒”列为潘氏人物不符历史实际。

4)“汉潘瑾,后汉潘助”的表述有误。《晋书•潘岳传》载:潘岳“祖瑾”。潘岳约生于公元247年,其祖潘瑾自然只能是后汉人。

   5)“后汉潘助”不见于任何史料,当是《三国志•卫觊传》建安(公元196--220末年的“尚书右丞河南潘勖”之误。

6)“广宗,今宋城县”表述有误。广宗郡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宋城县故治在今河南省商丘市

7)潘勖、潘岳、潘尼等既不是广宗人,也不是宋城人,而荥阳中牟人

8)“朂生芘、滿,芘生岳,滿生尼”的关系有误。

《晋书·潘岳传》载:潘岳祖父潘瑾,父亲潘芘,岳从子尼;《晋书·潘尼传》载:潘尼祖勖父满。说明芘之父是潘瑾而不是勖,与潘不是兄弟关系而是叔侄关系。

   9)“潘父”前掉了关键字“晋”;“岳家谱”前掉了关键字“潘”。

2、潘崇“楚公族芈姓之后”的说法不能作信史

1)岳谱云“楚公族芈姓之后仅见于《姓纂》不能作信史

由《二十五史补编•补晋书艺文志》可知:潘岳《潘氏家谱》仅“见《元和姓纂》卷二”。

 既然潘岳撰《潘氏家谱》不见于其他古代文献上,而史书有记载又可以考证的事实《姓纂》都搞错了,自然其不可考究的“岳家谱云:潘氏楚公族,芈姓之后”不能作信史。

退而言之,即使潘岳撰《潘氏家谱》和其中也“潘氏,楚公族芈姓之后”也不可信。

家谱作为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谱书,理论上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但萌芽于东汉后期盛行于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家谱成为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以致攀附名门名人现象屡见不鲜。“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郑樵《通志》卷25),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编写出来的家谱,其可信度也就可想而知。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就认为:“谱牒讹误,诈伪多绪……是以冒袭良家,即成冠族”。南宋文天祥认为:族谱“求其凿凿精实,百无二三”。明末著名史家黄宗羲也说:氏族之谱“大抵子孙粗读书者为之。掇拾讹传,不知考究,牴牾正史,徒诒嗤笑”。清代顾炎武指出:氏族之书“所指秦汉以上者,大抵不可尽信”。

2)《潜夫论》的芈姓中没有潘氏

    《潜夫论》比《姓纂》成书600多年。其《志氏姓〔一〕第三十五》载:祝融之孙“分为八姓:己、秃、彭、姜、妘、曹、斯、芈。己姓之嗣飂叔安,其裔子曰董父……己姓之班,昆吾、籍、扈、温、董”。

  又:“芈姓之裔熊严,成王封之于楚,是谓粥熊,又号粥子。生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紃。紃嗣为荆子,或封于夔,或封于越。夔子不祀祝融、粥熊,楚伐灭。公族有楚季氏、列宗氏、斗强氏、良臣氏、耆氏、门氏、侯氏、季融氏、仲熊氏、子季氏、阳氏、……黑肱氏,皆芈姓也。”这里楚公族40多个姓氏中潘氏不在之列。

以上两条表明:《姓纂》的“岳家谱云:潘氏楚公族,芈姓之后”不可信。

、《通志•氏族略》的潘氏“芈姓”纯属猜测

    南宋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云: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姓。潘崇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季孙采食于潘,谬也。潘岳《家风诗》自可见。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汉有潘瑾,后汉潘勉。”

1、并非楚国的贵族都是芈姓

    《左传哀公·哀公十七年子谷曰:‘观丁父,鄀俘也,武王(?-公元前690年)以为军率……彭仲爽,申俘也,文王(?―公元前677年)以为令尹。’”

    《史记》的《伍子胥列传》中楚平王(?―前516年)时有“费无忌为少傅”;《吴起传》的“卫人”吴起是初为鲁将,从魏逃楚后被楚悼王(?—前381年 )“任之为相”。

上述观丁父、彭仲爽、费无忌(极)、吴起都不是芈姓之后。因此,潘崇为楚国太师不等于他就是芈姓之后。

2、潘氏芈姓“以字为姓”只是猜测

《通志•氏族略•楚人字》记载有18个以字为氏的姓氏,其中的“未详其始”唯潘氏。

众所周知,姓氏的产生有其特殊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既然潘氏起源何时、又以谁的字为氏作者自己都不清楚,明显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姓”是猜测。 

 3、晋有潘父“恐自楚往也”很难成立

毕万是毕公高之后,虽比潘父晚了几十年,但二人都是潘氏、毕氏第一位见于《史记》上的历史人物。虽目前对他们迁于晋时间、原因尚不清楚,但潘父、毕万都出现在晋国决非偶然。可以推断,绝封后的毕公高之后的潘氏、毕氏因战争或自然灾害原因外迁是可能的,且选择逃往迅速崛起的晋国在情理之中。

据史料,周宣王在位时(?-前783年)时,镐京(在今西安市)地区连年严重旱灾幽王二年(前780),周室王畿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上,连年旱灾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缯侯和犬戎各部攻宗周,导致西周灭亡;平王登位之后,为躲避犬戎的侵扰,不得不把国都迁到东都洛邑。

春秋初期的地形图表明,楚与晋之间尚有鄾、邓、申、毛等国;由《史记·楚世家》记载看,从周文到潘父去世的公元前739年,除周宣王六年(前822)楚熊霜逝世时,三个儿子争着即位,一死了一逃濮避难外,并没有发生大的动荡。

晋国是西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从地理位置看,春秋初的晋国与周王室分裂出来的东周国毗邻。

相比较,不管从周、楚历史形势还是地理位置上看,潘父从周逃往晋比从楚逃往晋更可信度,更合理。

4、《通志》的潘岳《家风诗》并不能证明潘氏是“芈姓”之后

“潘岳《家风诗》”是《通志》用于证明潘氏“芈姓,楚之公族”的证据。

《艺文类聚》是一部综合性类书。由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欧阳询与令狐德棻、陈叔达等人奉唐高祖李渊之令于武德七年(624年)编纂而成卷二十三《人部七》收录有潘岳《家风诗》。全文为:“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构。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

上述诗句中并没有潘氏“芈姓”的说法。

第二、南朝梁学者兼文学家刘峻(462—521年)在注释刘义庆等编撰的《世说新语》中说“岳《家风诗》载其宗祖之德,乃自戒也”。梁朝昭明太子(501年--531年)撰、唐代李善(约630一689)注《昭明文选》卷五十八《哀下·碑文》(上)说:“潘岳家风诗曰:经始复图终,葺宇营丘园”。

南朝刘峻、唐代李善两位也没有提到潘岳《家风诗》有潘氏“芈姓”的说法。

第三、潘岳《秋风赋》里说过“仆野人也”,李白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说“我本楚狂人”。相信没有人会说潘岳就是乡野俗人,李白是楚国人。

由此,即使潘岳在《家风诗》里有潘“芈姓”或“楚公族”之类的表述,也未必能断定潘氏就是“芈姓”之后。

5、关于潘氏人物的记载也明显存在有错误

由前已知,“潘瑾”本后汉人,故其“汉有潘”表述不妥。后汉有“潘勉”不见于任何史料中,也当是《三国志》“潘勖”之误。

、相关文章的《姓纂》之“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是张冠李戴

当代一些文章在探讨潘氏起源时,证明潘氏是芈姓之后,称:《元和姓纂》引晋潘岳《家谱》自云:‘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

其实《姓纂》上有“以字为氏,潘崇是也”的说法是张冠李戴。这话实际出于清人张澍的《姓氏寻源》。

《姓氏寻源•寒•潘氏》中,这句的原文为:“又按:潘属上谷,魏《土地记》云:下摊城西南故潘城,必有以地为氏者。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云:盖楚太傅潘祟之末绪也。晋《潘岳家谱》云: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唐潘智昭基志铭叙其先世云:楚大夫汪之绪也。今《左传》作尪。

魏《土地记》云”、“潘乾校官碑云”、“晋《潘岳家谱》云”等不难看出,作者只是将他所见资料进行了罗列、归纳,并非他的观点或定论。他在《姓韵潘》下注“见《潘岳家谱》、《姓谱》、《广韵》”也佐证了这一事实。

如果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是他的观点或定论,则产生了新的错误且有悖于以其相关观点。

一是《姓纂》的《潘岳家谱》上没有“以字为氏。潘崇是也”;《通志•氏族略》中有“以字为氏”但无“潘崇是也”。

二是张澍在《姓氏寻源序》中明确告诉我们:史氏作传,但凭家谱,朝代差互,官位僢午,以祖为孙,以子为父,攀援公卿,厌薄卒伍。”明显同书所引“晋《潘岳家谱》云”不仅不能作信史,且与其观点相矛盾。

三是张澍在《古今姓氏书目考证·序》又说:“姓氏书多矣……余所见宋元明诸书,盖无一可依据者。”显然所引《通志•氏族略》的潘氏“以字为氏”不仅没有可信度,且也与自己观点相冲突。

四是只要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清楚,晋代潘父比楚国潘崇还早百余年。若潘氏以字为氏“潘崇是也”是真,则“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是假;“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是真,则潘氏以字为氏“潘崇是也”是假。

由此,以《姓氏寻源》的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去定论潘氏是芈姓之后也是不足信的

综上所述:《姓纂》、《通志》的潘氏“芈姓之后”说都不可信。

 

 

Copyright © 2013 jspans.com  版权所有 江苏潘氏宗亲网
本站由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 粤ICP备15029057号-4